当前位置:机电之家首页 >> 工程造价>> 常用范本 >> 其他文件 >> 德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德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德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字号:大中小分享:

德江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关于德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

(2021年3月10日德江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德江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查了县人民政府提出的《德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会议同意德江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财经审查委员会的审查结果报告,决定批准规划纲要。

会议认为,规划纲要全面贯彻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二届十次全会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共德江县委关于制定德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求,是引领我县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以及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符合德江实际,集中反映了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会议要求,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

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市委二届十次全会和县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按照“123451”总体思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工作,抢抓乌江生态经济融合区机遇,聚焦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础支撑、经济支撑、文化支撑,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着力打造绿色德江、产业德江、枢纽德江、人文德江、法治德江,加快建成新时代黔东北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添光增彩。

目录

附表:1、

附表:2、

德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根据《中共德江县委关于制定德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县“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意图,制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展望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有效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我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和编制专项规划、制定实施年度计划以及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十三五”时期德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极为重要的五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复杂局势,全县上下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黔中砥柱·枢纽德江”定位,致力于打造乌江生态经济融合区重要增长极,围绕加快建成黔东北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目标,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坚定不移推进三大战略行动,“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德江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取得历史性新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我们砥砺奋进、开拓创新,以兼容包容的胸怀,苦干实干的品质,干成了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大事。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县12.4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7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顺利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彻底撕掉德江千百年来绝对贫困标签。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3.3%到2020年全部脱贫,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8573户124575人,易地扶贫搬迁7540户35188人。2020年3月,省政府宣布我县退出贫困县序列;8月,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省级验收。在黔东北大地上用“1234567,打赢才是硬道理”的德江打法书写了德江减贫的壮美篇章,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按照“外防输入、内防扩散、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工作要求,将344个村脱贫攻坚队转变为344支“疫情防控先锋队”,建立网格化包保排查防控机制,建成核酸检测中心,选派6名医务骨干援鄂赴省,抽调98名医护人员组建县级医疗救治专家队伍,全县持续保持“零输入、零疑似、零感染”防控成效。经济综合实力取得历史性突破。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84.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45.3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603元,年均增速11.4%;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15年的21860元、6600元提升到2020年的33271元、10683元,年均增速分别为8.79%、10.14%。2019年全县综合实力在全省县域第二方阵23个县中位列第9位,全县经济社会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交通基础设施取得历史性突破。公路总里程达5901.7公里,通车里程较“十二五”末翻了一番,二级公路通城达乡,农村公路进村入户,形成以杭瑞、沿德、德务三条高速为主通道,以g326、g352、s303等国省道为主骨架的外联内畅路网格局。黔北(德江)机场获批建设,共和港口获准通航,涪柳铁路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现代立体交通格局已现雏形,黔东北交通枢纽地位全面巩固提升!中心城市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实施城中村棚户区改造14个、老旧小区改造5个,建成房开项目14个、城市公园4个、城市广场4个、市政大道15条,城区建成区面积达25.5平方公里,县城常住人口增加至23万人,城镇化率达54.39%。撤县设市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森林城市,城市“颜值”“气质”大幅提升,宜居宜业宜游的黔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正在崛起!旅游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通过省级验收,形成“一城四区”旅游发展格局和“乌江秘境·欢乐德江”旅游品牌,五彩洋山河建成营运并实现收费运营景区“零”突破,建成4a级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2个、乡村旅游景点10个,五年来旅游累计接待人数90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9.02亿元,德江旅游发展按下了“快进键”!农村产业革命取得历史性突破。探索形成“2+n”产业发展格局。推进肉牛产业“11513”工程,德江纳入省级肉牛重点县;花椒种植规模达16.4万亩,并列入国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天麻、脐橙、核桃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我们全力拔穷根攻堡垒,补齐贫困短板,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举全县之力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坚决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真金白银夯实脱贫基础。整合涉农资金19.64亿元,争取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帮扶资金2.62亿元。五年累计投入资金260.11亿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大资金保障。真抓实干决战四场硬仗。实施“组组通”公路2660.8公里、连户路2008公里、安全饮水项目386处,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49万户、“五改一化”6.4万户,实施农网改造项目322个,4g通讯网络全覆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1个,3.52万人搬出大山、喜迁新居。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787个,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认真落实教育、健康扶贫政策,贫困家庭就学就医保障有力。真情实意汇聚攻坚合力。建立健全“县级主令、乡级主攻、村级主战”三级作战体系,创新“四个划转”,选派2550名干部真蹲实驻、全力攻坚;派出帮扶干部8000余人,真情帮扶、力拔穷根;苏州吴中、五矿集团、省文旅厅倾情帮扶。五年来,奋战在扶贫一线的脱贫攻坚战士舍小家顾大家,勇挑重担、倾力奉献,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德江千山万水、千家万户,谱写了感天动地的战贫凯歌!

五年来,我们全力稳投资强支撑,狠抓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全面提质。紧扣发展定位,坚持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全力夯实发展支撑。交通条件全面改善。新增公路2881.7公里,改造国省道196.3公里。德务高速基本建成,完成g326和s303县城至桶井公路提级改造工程,实施g352县城至道角和共和至两河口、长堡至潮砥公路提级改造工程,改造农村公路960公里,完成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184个、危桥改造48座。供水能力全面提升。实施水利项目412个,开工建设共和水库、万坝水库,建成长丰水库、观音滩水库、朝溪水库、大木尧水库和县城供水二期工程,新增供水能力4000万立方米,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电讯设施全面升级。500kv铜仁西变电站选址落户德江。投资5.65亿元实施农网升级改造。新建(改造)220kv龙泉输变电、110kv钱家输变电等6座,配变增容965台,新增(改造)电线路1382公里。建成充电桩188台。建成4g、5g基站1647个。

五年来,我们全力优环境提品质,完善功能配套,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以完善功能配套为支撑,以创国卫为抓手,城市“面子”“里子”兼具。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建成德江南站至迎宾路、德江站至物资局、思源中学至周家湾、厦阡至自然资源局等市政道路42.5公里,城区路网骨架构建成型。新建楠木园等农贸市场4个。新增停车位5000个、公厕20个。开通城乡公交线路10条。建成保障性住房1.3万套。建成德江印象、天域家园、碧桂园等房开项目300万平方米。城市治理更加精细。实施玉溪河、玉龙湖、大洞沟等棚户区改造19978户,建成棚改安置房6114套。实施城市综合管网7公里,完成城区主街架空线入地改造。建成智慧城管中心。析置安化街道。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建成人民公园(二期)、幸福公园、大洞沟山地公园、大犀山生态体育公园、德龙广场、玉龙广场等城市休闲空间。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全面巩固。健全城乡垃圾处理体系,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成功创建全国文明乡镇2个、国家卫生镇3个,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1个、示范村10个。

五年来,我们全力调结构提质效,推进产业升级,实体经济稳步壮大。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实体经济三年行动,新增市场主体34284户。农村产业革命强势推进。“2+n”产业成效显著,建成规模肉牛养殖场330个,累计出栏肉牛18.42万头;新植花椒16.4万亩,投产面积3万亩。累计建成茶园17.71万亩、果园12.5万亩,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国有公司领办坝区产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生猪保供基本平衡,累计出栏生猪186万头。有机产品认证8个,培育农业龙头企业91家,创建省级以上示范社24个。工业结构逐步优化。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5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累计实施工业项目152个,建成黔冠鼎盛、垃圾焚烧发电等一批重点项目,资兆建材、清心露等一批重点企业完成技改投产。培育省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千企改造”高成长性企业3家、“专精特新”企业26家。扎实推进“一区三园”建设,城北综合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功能不断完善,煎茶冷链物流园、关口汽贸园建设稳步推进,累计入驻“一区三园”企业135家。第三产业活力迸发。建成武陵陶缘、乌江秘境2个4a级景区,五彩洋山河、白果坨湿地公园2个3a级景区;建成旅游接待酒店3个、旅游公厕47座。承办全市第七届旅发大会,举办2次县级旅发大会,德江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大幅度提升,累计实现旅游接待人数902.5万人次、旅游收入79.02亿元。完成大数据应用场景15个,累计新增大数据企业15家;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45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0亿元,年均增长9.2%;引进贵阳银行、长征村镇银行2家金融机构,县域金融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37.96亿元、187.74亿元。

五年来,我们全力惠民生强保障,着力共建共享,民生福祉更加殷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民生重点支出累计达157.6亿元,年均增长2.9%。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3所,建成义务教育学校6所,完成二中及6所乡镇中小学整体搬迁,增加学位15000余个。实施“全面改薄”项目中小学87所,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通过国家验收。高考本科上线率达54.06%,提升16.63个百分点。乌江学院、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健康德江纵深推进。累计实施医疗卫生项目203个,新增床位699张。县疾控中心实现整体搬迁,县民族中医院医养一体建成投用,县医院新区等项目有序推进。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和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县医院创建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县中医院创建成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通过二甲复评。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建成县国家一级文化馆、二级图书馆,行政村文化广场全覆盖,体育馆、体育公园建成投用。举办纪念中共黔北工委成立70周年研讨会、第二届中国梵净山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县第二届运动会等文化体育活动。拍摄《喋血神兵》《安永恩》《攻坚队长》等电影。“德江炸龙”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保障托底有力。新建(改扩建)农村敬老院5所,建成康复精神病医院、城市中心敬老院、儿童福利院、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等民生保障项目。建成玉水殡仪馆。城镇新增就业28653人。发放城乡低保金18.32亿元。

五年来,我们全力防风险守底线保稳定。金融债务风险化解有序,强化国有公司实体化运营,提升偿债能力,严控新增政府债务,有序推进存量债务置换化解,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实现“红转橙”。安全稳定风险处置有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战果,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平安德江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生态领域风险治理有效,整改各类环保督察问题181个,全面开展乌江流域退捕禁捕工作。新建污水处理厂12个,完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2个,建成投运农村污水处理站36座。实施全域绿化“六绿”攻坚工程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3.57%。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对铜仁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扛起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政治责任。狠抓各级巡视巡察、督查、审计等反馈问题整改。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强化审计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政府治理效能显著增强。

“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落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工作总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朝着加快建成新时代黔东北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迈进;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以实干实绩来践行“两个维护”。实践启示我们,必须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一如既往接续干,在夺取新征程胜利上谱写德江新篇章。

专栏1  德江县“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类型序号主要指标2015年“十三五”规划目标值2020年
绝对值绝对值年均增长(%)
经济增长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84.6170.18145.3111.4
#第一产业23.53334.86——
#第二产业17.243.7929.92——
#第三产业43.993.3980.54——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2270033989406039
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510.064.78-0.3
4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口径)(亿元)96293405.6613.44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5.83317.568.55
转型升级6三次产业结构27.8:20.3:51.919.4:25.7:54.924:20.6:55.4——
7民营经济比重(%)40——56.8——
8城镇化率(%)436554.4——
9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人)[45612][50000]58346——
10粮食总产量(万吨)1817以上12.7——
基础设施11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77[100]102——
12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率(%)76.570100——
13内河航道里程(公里)————————
1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42.17][60.17][45.01]——
1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708087——
科技创新16科技进步贡献率(%)33.43535——
17人才资源总量(人)29322[50000]35665——
18万名就业人员中科技活动人员数(人)————————
19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25.55.5——

20耕地保有量(万亩)6.35.85.8——
21森林覆盖率(%)536063.57——
22石漠化治理面积(平方公里)83.8——68——
23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28592——
24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808685.2——
25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吨/万元)——3————
26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对外开放27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28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29引进省外到位资金(亿元)55.19748——

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186036829332715.5
3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600132751068310.14
32城镇登记失业率(%)4.064以内3.21——
33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9097100——
34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0.60][1]0.3——
35农村贫困发生率(%)23.3——0——
36减贫人数(万人)[14.03][9.39]12.46——
37人口自然增长率(‰)5.88.5————
38人均预期寿命(岁)72.57576——
3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0.195100——
4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9.79096.25——
41学前三年毛入学率(%)879096.24——
42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100——100——
4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参保覆盖率(%)100——100——
44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100——100——
4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100——100——
注[]内表示“十三五”期间的累计值。
第二章  全面准确把握德江新时代面临的形势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的目标、思路、举措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准确研判当前形势,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一节机遇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经济长期向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总的来看,国内外大环境对德江发展总体有利,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贵州发展、情系贵州人民,多次对贵州对铜仁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中央深入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为我们后发赶超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中央释放的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和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为全县保持一定投资强度、补短板强基础、承接产业转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从省市环境看,整体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全省“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的深入实施,为我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深化区域合作和产业协作提供了难得机遇。全市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增长,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为我县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强,人才支撑不足,民生保障水平有待提升。我们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定不移朝着“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奋斗目标阔步前行。

第二节总体要求

“十四五”时期,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对贵州对铜仁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市委二届十次全会和县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全力打造“五个德江”,着力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加快建成新时代黔东北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奋力谱写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和“一区五地”的德江新篇章。

第三节  发展定位

加快建成黔东北交通枢纽。强力实施路网会战,积极推进铁路、公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设施建设,加强高速公路、国省道等新建和提质升级,提升乌江航道通航能力,积极完善对外大通道,不断提升区域交通枢纽优势,着力构筑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与城市立体交通一体化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体系,推进形成衔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遵义都市圈、黔中城市群、铜仁经济圈的重要枢纽。

加快建成黔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带动战略,全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按照“一核一心三轴五带”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格局,推动“产城互动、景城融合、教城一体、同城发展”,打造黔东北地区城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影响力最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建设黔东北区域的农特产品加工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教育中心、医疗中心、文体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康养中心、新型能源中心、大数据中心、特色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黔东北汽配中心、就业创业培训中心、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金融服务重地等。

着力打造乌江生态经济融合区重要增长极。综合立体开发乌江流域资源,做活航道经济,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做大做强绿色经济,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五金制品、生态特色食品、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等产业,打造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中药材研发及生产加工基地和乌江流域物流基地,建成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门户之区”“活力之县”。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的基本原则,紧扣全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数智活市、文化兴市、和谐稳市”五大工程,奋力实现以下目标。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到202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8%左右,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6.5%、8%、8%左右,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0亿元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万元左右。农业现代化取得重大突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0%。旅游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旅游总收入达130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绿色发展实现新提升。绿色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有效贯彻,生态环境更加优美,重点污染源、农村面源污染和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治理,生态修复取得更好成效,森林覆盖率达到65%,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100%,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8%,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同步加快,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优良生态成为加速转型的“绿色引擎”。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建成黔北(德江)机场,规划修建铁路,完成一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2公里,持续完善国省道、县乡道路、村组公路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重点水利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水利工程设计供水能力达到2.05亿立方米,工程性缺水得到根本解决。电网、地下管网建设积极推进,实现乡镇通天然气,5g基站数量达到1000个,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改革开放创新激发新活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新突破。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区域经济合作有效加强,每年引进重点产业到位资金50亿元。县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打造,发展动力明显增强。

——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上,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100%,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3.1人,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幼数达到3张,人民生活满意度显著提高,社会实现和谐稳定。

——社会文明呈现新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等不断传承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新时代贵州精神不断弘扬。

——社会治理开创新局面。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各类风险总体可控,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德江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巩固,建设更加完善的法治德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每年保持在13.5万吨。

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展望2035年,我县将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环境更加优美、经济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较为完善的城乡体系格局,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与东部发达地区基本相当;建成区域性交通枢纽,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基本构建;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居民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环境质量优越,实现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目标;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外向型经济水平达到全国中等水平;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基本构建,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专栏2  德江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类别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20年2025年年均增速(%)属性
经济增长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45.31213.518预期性
第一产业亿元34.8647.766.66
第二产业亿元29.9243.968.8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0万元口径)亿元15.5525.7310
第三产业亿元80.54121.788.46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603500005左右预期性
3制造业增加值占比%——5左右预期性
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2.4860以上预期性
5农产品加工转化率%5360预期性
6旅游总收入亿元53.6413010预期性
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4.785.282预期性
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0万元口径)%13.44——8预期性
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5——8预期性
10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10.8预期性
绿色生态11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控制在省、市下达指标范围内约束性
12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控制在省、市下达指标范围内约束性
13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7.598约束性
14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100100约束性
15森林覆盖率%63.5765以上约束性
16绿色经济占比%4050预期性
科技创新17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56预期性
18水利工程设计供水能力亿立方米——2.05预期性
民生建设19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71466647预期性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83164379
20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0.3[1.5]预期性
21城镇调查失业率%3.21≦5.6预期性
22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11约束性
23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100100预期性
24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43.1预期性
25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3预期性
26人均预期寿命76≧77预期性
基础支撑27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102162预期性
28城镇燃气普及率%——100预期性
对外开放29引进重点产业到位资金亿元——50(每年)预期性
30民营经济比重%56.868预期性
安全保障3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1213.5约束性
32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万吨标准煤——达到省、市下达的目标要求约束性
注:[]内为累计数

第三章  坚持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着力打造高质量绿色德江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贯彻落实推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大力实施生态环境提升行动,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强化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切实打通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加大绿色矿山建设、矿山生态修复和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力度,全面启动实施玉溪河流域、马蹄河中游流域、马蹄河上游流域、洋山河流域、乌江沿岸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努力实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并存的绿色德江生态新格局。

第五节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严守资源利用上限,明确空间发展目标,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治理格局,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和利用效率。建立“五级三类四体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高质量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与风险评估(双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以及重大专题研究,科学布局城镇、农业、生态空间,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加大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力度,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行“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等专项规划及布局,高起点编制“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实现全县全域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管控“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支撑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基本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新格局。

第六节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修复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筑牢长江上游-乌江流域生态保护屏障,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实施全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护工程,深入推进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森林公园等重点区域保护,全面启动实施玉溪河流域、马蹄河中游和上游流域、洋山河流域、乌江沿岸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继续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全面推行林长制,严格执行保护和发展森林目标责任制、森林保护“六个严禁”制度和生态红线保护制度,全面落实各级森林防火责任制,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预防工作,严厉打击各类涉林违法行为,守护好森林资源安全。深入开展国土绿化美化行动,全面巩固全域绿化“六绿”攻坚成果,实施森林抚育工程,大力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天然林、公益林、防护林、储备林等分类保护建设,推进低质低效林改造和退化防护林修复,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面落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巩固全域取缔网箱养殖成果。持续推进乌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着力推进河流生态廊道和道路廊道建设。推进全域生态修复,强化城市双修、矿山生态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石漠化治理,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构建全域绿色生态屏障。大力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社区)”创建,规划建设各类生态公园、自然景区、民族风情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惩非法捕杀、交易、食用野生动物行为,切实做好乌江流域禁捕工作。

专栏3  生态治理重点工程
水生态修护工程。推进城乡饮用水源视频监控系统、德江县水源地涵养与保护、城市供水饮用水源生态修复、德江县水资源监测中心等项目建设。

河流治理工程。加快德江县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德江县山洪灾害治理工程、乌江流域(德江段)生态修复治理、德江县玉溪河、马碲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气象监测系统等项目建设。

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加快德江县2021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米阳山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德江县长堡镇双叉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德江县煎茶镇川岩、大河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德江县合兴镇铺子湾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德江县平原镇六池河源区清洁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德江县桶井乡玉竹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德江县煎茶镇龙盘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等项目建设。推进德江县复兴镇东泉、明溪、沙滩、敏子溪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

第七节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化“双十工程”治理,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污染防治体系,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支撑,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

一、加强水污染防治

严格落实“河长制”,坚持水污染防治和生态扩容并举,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护和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加大乌江、玉溪河等重点流域污染源排查和治理力度,削减污染物入河量,以湿地、水源涵养区、水域及其缓冲带、自然岸线等为重点实施水生态保护修复,着力改善水环境质量,确保地表水稳定在ⅲ类水质标准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加强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源和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全面完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确保县域内饮用水安全,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持续开展涉水行业企业和园区水污染深度治理,推进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分类管理、分期改造。加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督和改造提升,加快水资源监测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及污水管网系统、城区污水再生利用设施系统等建设,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收集管网全覆盖。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实施地下水污染修护试点工程,开展地下水污染源环境风险管控。

二、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全面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积极开展城区建筑工地扬尘、餐饮油烟、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污染整治,推进多污染物综合控制,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严格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清洁能源消费替代。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多污染物综合控制,推进企业自主治污和技术升级,全面推广清洁能源使用。构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体系,实行大气环境质量精细化管理,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强化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建立完善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等综合防治机制。倡导城乡人民群众少放或不放烟花炮竹,减少噪声、垃圾、空气等污染。到2025年,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8%。

三、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减少化肥农药用量,着力推进耕地、建设用地和矿山治理。支持推广使用生物可降解农膜,推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加大土壤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和隐患排查力度,严格依法执行违法违规企业排污口关停、畜禽养殖控制等各项环境管理措施,持续推进土壤污染专项治理工程。加强土壤环境监测监管,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信息平台,定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全面推进土壤污染诊断、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

四、加强固废污染防治

加快推行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快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处理能力建设,加强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完善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推动农村畜禽养殖、水产及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视新污染物治理,提高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收集处置能力。强化工业和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综合处理。建立健全危险废物收集、运输、处置的全过程监管体系。

专栏4  环境保护和治理重点工程
水源保护工程。实施水源地保护工程,划定重点饮用水源保护区,铺设隔离网,设立界牌,整治排污口,积极开展周边环境整治,确保饮用水源安全。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及消毒设备完善配套、乡镇集镇饮用水源地涵养与保护等工程建设。

固废治理工程。大力推进德江县农作物秸秆饲料处理加工利用、德江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等项目建设。

土地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德江县煎茶镇新场坡耕地综合治理、德江县龙泉乡大石板坡耕地综合治理、德江县青龙办事处石打头坡耕地综合治理、德江县枫香溪镇枫溪坡耕地综合治理、德江县稳坪镇海溪沟坡耕地综合治理、德江县荆角乡新坑坡耕地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

第八节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托全市建设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着力在生态保护中培育绿色生态产业,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引导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创建生态经济示范县。

一、加快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加快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打造绿色产业创新示范区,构建绿色循环产业链。深入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种养业、生物链循环经济、林下经济、森林旅游、乡村旅游等生态产业,把“2+n”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健康养生打造成绿色生态示范产业。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争创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大力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施一批绿色循环低碳示范项目,着力发展绿色建材、绿色制造和绿色能源,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生态环境工程市场化建设运营。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健全资源循环利用政策体系,扎实推进清洁生产与节能降耗,强化能源高效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利用与循环利用。

二、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探索建立有利于培育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体制机制,广泛开展绿色消费宣传,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厉行节约,制止餐饮浪费,合理控制室内空调温度,减少无效照明,鼓励步行、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等绿色低碳出行,减少一次性日用品、塑料制品使用。实施绿色创建行动计划,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活动。严格执行政府对节能环保产品的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制度,扩大绿色采购范围。建立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加大新能源汽车和节能节水环保家电、建材、照明产品等推广力度,落实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

第九节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建立健全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巩固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水权等市场化交易试点,实现排污许可证管理全覆盖。加快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推进风险全过程管理,建立环境事故处置和破坏赔偿恢复机制。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建立健全公益诉讼制度,推进环境资源审判,贯彻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发展。推动建立乌江生态经济融合区协调机制。

第十节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全面建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林长制”体系和县、乡(镇)、村(社区)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依法使用林地,加快完善权责明确、保障有力、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森林保护发展机制。进一步优化林种结构,稳步提升森林质量,着力提升林业综合效益,加快形成林业多元投入机制,全面增强林业助推绿色发展能力,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到2025年,森林资源总量保持稳定增长,实施国储林14.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

第四章  坚持做强经济支撑,着力打造高质量产业德江

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首要任务,突出高效发展、做大做强,着力推进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产业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带动全面乡村振兴,深入实施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培育壮大多元服务业发展新动能,做大服务经济规模总量,全面提升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第十一节高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高效发展,加快“一区三园”建设,着力推进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优先突破,大力推动工业链条式、集群化发展。

一、优化工业发展布局

优化“一区三园”规划布局,重点建设德江经开区综合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关口汽车贸易园、煎茶农特产品加工园、共和黄金水道物流园。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壮大发展特色轻工、健康医药、特色制造、新型建材、清洁能源等产业,着力推动工业链条式、集群化发展,打造黔东北区域性农特产品加工中心、特色制造业基地、新型建材产业基地,逐步实现制造业“量”的突破、“质”的提升。到2025年,实现新增规上企业35户以上,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

二、打造黔东北农特产品加工中心

以绿色有机为品牌,以标准化生产为方向,以基地和园区建设为基础,推动生态绿色加工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转变,到2025年,生态特色食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亿元。着力发展肉牛、花椒、茶叶、天麻、粮油、红薯、果蔬等农特产品深加工产业,配套完善保鲜、储藏、烘干、分级、包装、研发等产业链,推动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实现创新突破。发展肉牛加工业,加强与贵州黄牛集团等企业合作,推动肉牛屠宰、分割、保鲜、深加工全产业链发展,推动技术改造、开发新品、提升品质。发展花椒加工业,引进花椒深加工企业,推动500亩以上集中种植区域建立加工厂,开发花椒油、花椒籽油等系列产品,研发花椒保健药用价值,提升产品附加值。发展茶叶加工业,整合企业茶叶品牌,加大茶叶深度研发投入,丰富德江茶产品,打造差异化德江茶叶品牌。发展粮油加工业,支持兴农米业等粮食加工企业发展,引入社会资本盘活原星星油脂年产3万吨压榨菜籽油生产线,推动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扩大生产规模,开发精深加工产品。积极发展饮料产业,加快天麻功能饮料、茶饮料、核桃饮料等健康饮料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天然饮用水产业,大力加强对优质矿泉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挖掘“煮饭好水、泡茶好水”品牌内涵,打造天然饮用水产业基地。振兴酒类产业,加快建设酒类产业园,引导苦荞酒、果酒、天麻酒等入园生产,重点支持颐年春酒、天麻酒发展壮大。发展其他农副产品深加工,重点支持企业发展,积极发展红薯、蜂蜜、肉制品等系列特色农产品加工,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

专栏5  特色轻工重点项目
农产品加工。推进黔东北(德江)农特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德江县煎茶镇农特产品深加工中心、天麻深加工、花椒深加工基地、优质茶叶深加工、油茶深加工、土家风味休闲食品加工、食用菌系列产品深加工等项目工程,推进德江县年产400吨牛肉粒、200吨牛肉片等项目建设。

天然饮用水、饮料及酒类加工。加快白酒酿造、果酒生产、功能性饮料生产、刺梨饮料生产、核桃饮料生产、茶饮料加工等项目建设。实施饮用水生产项目。

三、加快发展健康医药产业

大力发展中药材加工,推动天麻、金银花、杜仲、银杏等中药材精深加工,重点发展中药饮片、中药制剂等中药材加工产业,建设天麻深加工基地。壮大发展医药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生物医药企业,重点开发民族药品、中成药、中药中间体等产品,加快发展生物制药、输液制剂、卫生材料、医药消毒产品和医用耗材等产业。积极发展医药保健品产业,以天麻、铁皮石斛等为重点,推进“药食同源”试点产品开发,打造具有德江特色的黔药区域品种和品牌。支持洋山河生物科技公司、天德农业、易盛科技、康奇药植等企业开展“药食同源”试点,培育药食同源企业,推动建设德江天麻保健品研发中心,积极研发天麻系列保健食品,延长产业链,加大对铁皮石斛、金银花、罗汉果等食药、保健产品开发,积极推进民族药品、中成药和食药等产业集聚发展。积极发展医药物流产业,支持仁济医药、阳光医药等医药流通企业完善基础设施,鼓励药品流通企业通过收购、合并、托管、参股和控股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

专栏6  健康医药产业重点项目
加快中草药深加工基地建设,推进基地的配套设施建设,引进一批中草药加工企业,重点开发民族药品、保健品等,推进中成药冲剂加工项目、中药饮片加工等项目建设。
四、打造黔东北特色制造业基地

积极实施制造业招商引资行动计划,有效承接沿海转移产业,大力发展五金制品、农业机械、零部件制造、家居类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着力实现特色制造业“量”的突破。到2025年,特色制造业产值到达20亿元。

大力发展五金制品产业。大力推进五金产业园建设,着力引进电暖炉、电磁炉、电线电缆、高精度铝及铝合金加工、厨卫等企业,开展校企携手研发新产品,重点争取电镀产业项目入驻,破解五金产业“瓶颈”难题。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产业。依托我县农业产业发展,推动茶叶管理机械、茶叶加工成套装备、花椒加工成套设备、农业耕作机械制造等领域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积极引进农业机械整机生产企业,支持企业引进数控加工、车铣精密加工、金属热处理、精密铸造等设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推动与重庆、贵阳、湖南等地汽车生产企业合作,加强同中国汽配行业协会、中国汽车行业协会等对接,以汽车、摩托车配件制造加工为招商引资重点,培育发展标准件、非标件、铝合金铸造件等基础零部件装备产业,重点引进以模具加工、铝合金轮毂、汽车照明、汽车玻璃、汽车装饰等零部件为主的加工制造项目,打造汽车零配件生产供应链。

大力发展家居类产业。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家居类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灯饰、卫浴等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家居产业园和装潢家居交易市场,积极发展家居及工程类灯具产业,推动家居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黔东北家居类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信息产业园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推动企业产品研发和推广,加快培育发展以传感器、电子光源、控制器、智能终端等为主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做大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逐步打造黔东北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

专栏7  制造业重点项目
推进五金灯饰表面处理、汽车配件加工、汽车玻璃加工、铝合金轮毂生产、五金制品加工、年产100万台电磁炉生产、年产10万台智能取暖器生产、传感器生产、高精度铝及铝合金加工、家居灯饰加工、小型农耕机械加工、茶叶机械生产、旧机动车回收拆解、环保包装制品加工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家具类、led光伏产品、水暖类、厨卫类、门窗类制造业厂房和生产线等项目。
五、打造黔东北新型建材产业基地

以节能环保低碳为导向,加快建材行业升级改造步伐,创新发展新型建材产业,全面提升建材工业质量和效益,着力打造新型建筑建材产业集散地和集聚区。到2025年,新型建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亿元。

加快传统建材产业改造升级。对传统特色建材产业技术进行改造升级,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推动建筑材料节能、绿色化发展。提质发展水泥产业,支持资兆建材采用新工艺、新技术节能环保改造,稳定生产能力,发展预拌水泥混凝土、预拌水泥砂浆、水泥混凝土建筑构件和工程预制件,提高水泥应用的工厂化加工率。升级发展玻璃制品产业,推动发展中高端品种,改造和提升现有生产线,淘汰落后设备,降低能源消耗,提高企业效益。

大力发展新型建筑建材。积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重点发展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等建筑材料,进一步发展轻质板材、复合板材、高质量板材、装饰建材、建筑涂料等建筑和装饰材料,积极开发具有安全、环保、节能、降噪、防渗漏等功能的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支持永源环保轻质砖、嘉艺建材等新型建材企业发展。有序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整合延伸设计、生产、施工等全产业链,加强绿色建材共性技术研究。积极发展精品石材产业,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开发石材资源,重点发展装饰石材和建筑石材产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联合等方式,加大现有砂石企业整合力度,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规划建设1至2个大型砂石场,做大做强石材产业规模,打响德江“乌江石”品牌。争取乌江航道升级改造,推动“黔石出江”,着力打造区域性石材集散地和黔东北石材中心。拓展发展石材新产品、新业态,通过石材、建筑等产业的发展,带动石材机械、辅助材料、磨料磨具、石头工艺等配套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壮大。

专栏8  新型建材产业重点项目
新型建材基地。推进基地的基础设施配套,重点开发绿色建筑、新型建材材料等产品,引进和整合一批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生产企业,发展符合节能、低碳、环保要求的新型建材产业。加快建设建材物流园。

环保家居建材。建设pvc管件生产线、生物秸秆高密度纤维板、铝塑复合板生产线等家居建材项目。推进家居装饰建材生产项目、环保墙体建材生产项目。

六、鼓励发展清洁能源

积极推动以页岩气、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为重点的能源产业发展,加快建设黔东北新能源基地,努力把新能源产业培育成为我县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极。有序风能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平原-楠杆等风电场建设。积极发展光伏产业,鼓励企业自建太阳能产业设施。利用我县丰富的稻草资源和牲畜便资源,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力度,推进建设黔东北油气仓储中心。重点争取德江县4*1200兆瓦核电站项目建设。深化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推进电力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大数据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提升能源监测预警与运行调控能力。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运营示范,探索电力发输配用新模式。拓展能源区域合作机制,深化与周边地区能源合作。

专栏9  清洁能源重点工程
推动德江县4*1200兆瓦核电站、葛藤湾风电场一期、枫香溪风电场一期、双坝风电场一期、页岩气勘测生产加工输送等项目建设。
七、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聚焦产业特色,以园区为载体,注重上下游配套集群,加快建设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打造优良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汽车销售、维保企业向关口汽贸城聚集;农特产品加工向煎茶农特产品加工园集中,建设肉制品、花椒、茶叶、天麻专业园区。

培育壮大工业企业主体。加快构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共享资源、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实施企业培育和引进工程,围绕特色轻工、健康医药、加工制造、新型建材、清洁能源等产业,精准开展产业建链、补链、延链招商,加快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以骨干龙头企业为重点,鼓励通过壮大主业、资源整合、流程整合、流程再造、资本运作等方式,加快培育一批营业收入过亿的大型骨干企业。精准引进、培育形成一批“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和独角兽企业,积极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重点培育一批领军企业、骨干企业、成长企业,力争将贵州强德实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打造成上市公司,提升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精准开展服务企业行动,落实“一企一策”帮扶政策,建立“链长制”,压实强链补链延链工作责任,切实为企业搞好服务。

加快推进产业园区提质发展。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强力推进“一区三园”新“九通一平”建设,积极引导金融、商务、物流、公共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园区配套,完善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生产设施。进一步理顺园区体制,稳步推进“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改革,盘活园区存量资源资产,加快推动园区实体化、市场化运营,全面提升园区服务效率与质量,增强园区造血功能。推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工业数字化载体建设,加快推动行业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推动汽车销售、维保企业向关口汽贸城聚集,推动农特产品加工向煎茶农特产品加工园集中,建设肉制品、花椒、茶叶、天麻专业园区,引导五金制品、汽贸、汽车零配件批发配送、新型建材、医药等产业向园区集聚,形成以产业园区为载体,行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共生的产业集群。

第十二节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六个转变”,以产业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着力打造区域特色的乡村振兴德江样板。

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进一步完善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动态帮扶力度,做好扶贫政策接续落实,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增强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强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政策保障。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加快实现“输血”脱贫向“造血”致富、数量达标向质量提升、政府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变。持续压实压紧责任,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综合保障、社会参与等扶持政策措施接续落实。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共建“四安家园”,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继续加大就业、产业、教育、旅游、生态、消费等扶持力度,加强政策引导、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用足用好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推动协作项目在德江落地见效。强化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争取将我县纳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健全脱贫巩固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防返贫监测预警机制,继续对脱贫乡镇、脱贫村和脱贫人口开展常态化监测,将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人口作为重点监测对象纳入监测范围,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为脱贫人口创造更多参与产业、转移就业、自主创业的机会,大力发展扶贫车间,积极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拓展已脱贫人口就业增收渠道,确保不返贫和不发生新的贫困。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优先落实农村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补助、临时救助等政策,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扶弱帮困长效机制。建立农村危房安全动态管理机制,开展农村危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和农村危房功能提升行动。

激发低收入人口发展内生动力。以新时代大讲堂和农民讲习所为主要平台,加强思想、道德、文化、感恩教育,注重扶志扶智相结合,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树立勤劳致富的正能量典型,让低收入群众学有榜样、赶有方向,促进形成自强自立、争先发展的精神面貌,广泛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让低收入人口获得精神食粮。加大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开展送技术上门活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提升低收入人口发展生产、务工经商的基本能力,帮助低收入人口找到致富门路。因地制宜引导低收入人口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挥产业对低收入人口就业增收的带动作用。鼓励低收入人口通过参与以工代赈等方式多渠道劳动致富。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农民合作社等的带动作用,提升低收入人口生产组织化能力,推动低收入人口互帮互助、抱团发展。

二、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优化粮经结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推动全县农业发展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到2025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6.5%左右。

优化粮经结构。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稳步提高粮食产量,提升粮食生产综合效益,提高经济作物占种植业的比重。到202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2万亩左右,粮食总产稳定在13.5万吨。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推进发展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等产业,到2025年,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37%以上。

优化区域结构。立足优势、聚焦重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两区五带六园”示范基地和坝区产业,建设万亩生态茶、万亩红花椒、天麻种植、“两菌”生产和标准化栽培、万亩脐橙、核桃产业、单品蔬菜等一批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推动产业区域化布局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加快建设农业强县。

优化产品结构。以坝区为重点,优化品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加快形成“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加大优质、专用、特色产品品种研发推广力度。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

专栏10  农业产业发展布局
构建“两区五带六园”发展布局,两区即“煎茶—复兴—平原、高山—泉口—长丰—沙溪”肉牛产业示范区。五带即“共和—稳坪—荆角—桶井、堰塘—煎茶—龙泉—钱家”青花椒产业带,长丰—高山—泉口红花椒产业带;“合兴—复兴—平原—楠杆、煎茶—龙泉—沙溪”茶叶产业带。六园即“高山、堰塘、沙溪”三个天麻产业园,枫香溪核桃产业园,高山蜜梨产业园,乌江脐橙产业园。
三、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按照“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增强效益”,做大做强“2+n”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特色种养业,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打造黔东北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

做大做强肉牛产业,打造全省肉牛产业重点示范县。以“做大总量、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小规模、大群体,分散养、集中销”为路径,加强与贵州黄牛产业集团合作,持续推行“坳田模式”,积极推进“11513工程”,推进肉牛产业跨越式发展。到2025年,实现全县牛存栏22.5万头、出栏8.2万头以上,着力打造全省肉牛产业发展重点县。

做大做强花椒产业,打造全省优质花椒重点县。做优花椒品质,着力打造德江花椒品牌。积极建设稳坪青花椒、高山红花椒产业园,加快推进荆角青花椒、堰塘红花椒品种示范园建设,着力打造“共和—稳坪—荆角—桶井、堰塘—煎茶—龙泉—钱家”青花椒产业带,长丰—高山—泉口红花椒产业带,打造全省优质花椒重点县、省级花椒研发中心和交易集散中心。到2025年,全县花椒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实现年产干花椒1.5万吨以上。

稳定发展生态茶产业。深入贯彻《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条例》,围绕建设全省茶产业重点县要求,以德江抹茶和德江白茶为重点,高标准建设两个茶叶“产业带”,到2025年,稳定茶园面积20万亩,投产茶园面积18万亩。

稳步发展烤烟产业。充分发挥县烟草公司的技术指导、物资补助、收购服务等优势,稳步发展烤烟产业,确保烤烟种植面积稳定4.2万亩以上,实现烟叶产量10万担以上。

加快发展天麻产业。以沙溪天麻省级示范园区和高山、堰塘天麻市级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德江天麻地理保护标志区域天麻种植示范区建设,努力提升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到2025年,累计种植面积达100万平方米。

加快发展脐橙产业。围绕打造乌江生态经济融合区重要增长极,重点抓好乌江流域德江节点脐橙产业发展,认真执行乌江脐橙发展市级地方标准,集中打造乌江脐橙产业带、省级示范园区,打响田秋脐橙品牌。2025年,全县脐橙面积达3.5万亩。

加快发展核桃产业。以枫香溪省级核桃产业示范园区为重点,加大核桃产业管护力度,带动全县核桃产业提质增效。到2025年,高质量建成核桃示范基地12万亩。

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围绕“两园两区一中心”,建成露青集菌物科研、技术培训、示范栽培、观赏采摘为一体的“中国(德江)菌物园”,建成新场集菌棒加工、红托竹荪产品深加工、销售以及有机肥生产为一体红托竹荪产业园,加强野生菌抚育促繁,把德江培育成铜仁竹荪主产区、野生菌抚育区和黔东北珍稀菌产业中心。到2025年,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1.5亿棒(万亩)。

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围绕设施蔬菜扩规模、露地蔬菜增存量目标,建成全省蔬菜保供重点县。大力发展早春和晚秋蔬菜,因地制宜推广蔬菜避雨设施栽培技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生产,积极推动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以鸟坪、七星、川岩等坝区为重点,全力打造规模化单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全县蔬菜产业化发展。到2025年,蔬菜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年产量达55万吨以上,

提升发展生猪产业。抓好“复兴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开发和示范推广,积极引进和培育规模生猪养殖企业,加快规模化生猪繁育场建设,恢复生猪产能,切实解决猪肉保供问题。到2025年,全县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70%以上,实现生猪存栏22万头以上,出栏30万头以上,猪肉产量2.72万吨以上。

大力发展林业特色产业。优化特色林业产业布局,推进“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力争2025年建成特色林业产业基地53.6万亩以上,其中,花椒30万亩,油茶3万亩,国家储备林产业14.6万亩,木本蜜源暨菌材林产业5万亩,花卉苗木1万亩。围绕生态林、椒园、果园等林业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广林药、林菌、林畜、林禽、林蜂、林菜等林下立体种养模式,带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2025年,建成林下经济产业基地13万亩,其中,林菌产业2万亩,林药产业5万亩,建设林禽产业1万亩,林蜂产业5万亩。力争打造森林旅游示范小镇1个、森林康养示范小镇2个。

积极培育创建现代种养业品牌。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研究和推广,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加强种业企业和机构的引进和合作,加快优良品种培育推广,全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良种在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中的比例提高到55%。推进育种基地建设,在钱家、沙溪、长丰、高山、泉口等乡镇建立本地黄牛扩繁基地;加强对德江“复兴猪”地标产品的保种、提纯复壮和开发利用;巩固合兴200亩“黔椒”品种选育基地,新建荆角350亩青花椒、堰塘200亩红花椒系列良种选育基地,新建煎茶60亩、龙泉60亩花椒育苗基地;建立“德江天麻”种质资源圃,建设天麻“两菌”研发基地和天麻良种繁育基地;依托“中国(德江)菌物园”建设项目,建成红托竹荪、竹(冬)荪菌种培育基地,配套建成菌棒加工厂1个。加强种子(种苗)监管及试验示范,加强农作物优良品种展示和跟踪评价。

加快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实施化肥农药减量控害增效行动,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主要农作物全覆盖,推广新型肥料产品,鼓励使用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到2025年,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加强可降解农膜推广,农膜当季回收率达到85%。继续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加强受污染耕地分类治理,提高安全利用率,确保农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畜禽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发展高效节水、节肥、节能、节地农业,加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推广“设施增地”及钢架大棚、玻璃温室、立体栽植、喷灌滴灌等集约化生产技术。

专栏11  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重点工程
农业规模化提升工程。推进合兴(国家级)中药材基地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中药材1.5万亩;推进茶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建设高标准管护茶叶基地7万亩;实施天麻全产业链建设项目,加快建设天麻产业园;推进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建设规模1万亩的蔬菜标准化基地;推进花椒基地建设,新建花椒产业基地14万亩。推进千亩食用菌基地建设,建设中国菌物园(德江);推进能繁母牛扩繁基地建设,建设存栏能繁母牛500头以上扩繁基地10个;推进肉牛养殖和奶牛基地建设,建成存栏成年奶牛2000头奶牛基地1个,建设存栏500头的奶牛卫星牧场2个。

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工程。实施大鲵人工养殖项目,建设大鲵商品养殖基地8个、大鲵人工繁育场4个;实施水稻作物绿色高质高效建设项目,推进6万亩的绿色高质水稻项目建设。

农业绿色生产工程。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推进全县规模化养殖场配套设备升级改造;实施农作物秸秆饲料处理加工利用项目,建设农作物秸秆饲料处理加工利用示范点120个;实施富硒耕地利用项目,建设一批清洁富硒农产品种植示范区;实施规模养殖场生态循环利用配套体系建设项目。

现代种业发展工程。实施本地黄牛种质保护及提升、复兴猪地标产品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鱼种繁育场扩建、濒危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与育苗基地、天麻新品种选育与扩繁技术研究及推广、黔东北(德江)种业生物工程农业园建设等项目。

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供农业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红线,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及特色农产品主产区建设。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坚持“三保一提”,扎实抓好粮食生产,提高全县粮食自给水平。落实“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做好粮油作物轮(套)种生产指导,提高复种指数,通过优选良种、配套良法等措施,增加土地产出。因地制宜实施“稻+”示范工程,推广优良种养模式。认真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稻谷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52万亩、总产量13.5万吨以上。

推进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推进以排灌渠系为重点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及重点水网项目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配套渠系建设,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提质升级,实现耕地有效灌溉率达50%。加快完善农业生产重点区域交通网络,重点围绕农业园区、坝区、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兴建“农业产业路”,并实现与高速公路、主干道路互联互通。推进农村输变电设施进农业园区、重点养殖企业、连片种植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确保农业生产用电稳定、安全。加强农产品产地分拣包装、预冷储藏、初加工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农产品冷链仓储设施,大力支持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畜禽标准化圈舍、冷链物流、渔业等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引领行动,实施优质专用品种培育引进工程、优势特色产业瓶颈技术创新工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推动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推广单位、科技示范基地、生产大户等联合开展全产业链技术研发和推广,重点围绕肉牛、花椒、茶叶、烤烟、天麻、核桃、食用菌、蔬菜、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强化高效农田节水、测土配方施肥、动物疫病、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绿色防控等技术推广应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落实“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定向聘请技术专家,开展技术培训、田间跟踪指导,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着力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土地宜机化改造,加大山地适用先进农机推广力度,推广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组合式农业机具,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构建农业大数据管理应用平台,推动智慧气象、农业遥感、农业物联网等技术应用,推动数字农业试点建设。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地面标准化作业站建设,完善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到2025年,全县农业信息化综合水平达90%以上,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90%以上。

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加强自然资源管理,维护自然资源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严守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扎实开展全域土地整治,做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增存挂钩,合理开发未利用地增加有效耕地,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完成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划定工作,所有高标准农田实现统一上图入库,加强管护监督和考核,实现精准化管理。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推行耕地轮作休耕,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旱地改水田,大力推动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水肥一体化,提高土壤质量,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12万亩。严格落实“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占补平衡制度,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质量安全监管。实施“生态德江•绿色产品”品牌工程,推进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打造“有机德江”。做强做响“德江天麻”“复兴猪”等地标品牌,建立德江农产品知名品牌目录。加快“二品一标”认证,加大对粮油、蔬菜、水果、茶叶、天麻、肉牛等农产品产地及产品认证,建设“二品一标”认证申报电子平台管理系统。强化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打造、宣传推广、人员培训、市场营销、评价标准等平台和体系建设,构建农产品品牌保护体系。到2025年,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累计达10个,培育至少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追溯体系,建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加强县、乡、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队伍和装备建设,推进县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计量检定中心建设,建设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平台、乡镇(街道)安全信息服务站、市场信息服务点。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强化市场管理,重点加强流通环节的农产品检验检测,推动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到2025年,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维护农民基本的居住权益;积极探索推广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完善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分阶段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逐步实现对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国有林场、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以及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全部国土空间内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全覆盖,推动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专栏12  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重点工程
稳定粮食生产重点工程。稳定水稻生产,实现水稻种植面积15万亩;稳定马铃薯生产,实现马铃薯种植面积17万亩;稳定其他粮食作物生产,推进7万亩红薯等粮食作物种植,实现大豆种植面积5万亩,实现杂粮杂豆种植面积5万亩,实现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8万亩;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

农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加快建设复兴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沿江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平原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高山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农田水利工程、德江县新建高标准农田配套骨干输水项目等农田水利工程。实施500亩大坝产业结构调整及配套基础设施(二期)、产业机耕道、精品水果水肥一体自动化系统、农机综合服务平台、渔政码头建设、抗旱应急服务队等建设项目。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规模20万亩高标准农田。

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工程。实施数字农业平台建设项目,推进专家管理系统库、信息监测评估平台、物联网、质量溯源系统、蔬菜病害监控系统、农业大数据信息平台等项目建设。实施天麻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推进天麻新产品研发。实施农业信息益民工程,新建县级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中心,建成20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建成100个以上村级益农信息社。推进农业数据库建设项目。

农业品牌化提升工程。加快创建“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公共品牌,做强“德江天麻”“复兴猪”地标品牌,培育和申报“德供土牛”“德江白茶”“乌江脐橙”等地标品牌。实施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德江县计量检定中心,推进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指挥中心建设。

五、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开发农业功能,拓展产业融合发展空间,全力推进农业产业接二产连三产发展,推动建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积极创建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扶持一批“六有”家庭农场、“六有”农民合作社、“六有”社会化服务组织。认定和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支持德江兴农米业公司加快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实施农民合作社提质增效工程,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合作社创建联合社,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坚持市场导向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打造一批集体经济强村。加强对小农户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保障,扶持小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生产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深入开展“三变”改革试点示范,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保底收益+效益分红”等生产组织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政策体系,完善财政资金变股金等配套政策。

加强农产品加工销售流通体系建设。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推动肉牛、天麻、花椒、茶叶等特色产业精深加工,建设农产品储藏、清洗、分拣、烘干、保鲜、包装产业链体系和冷链物流体系,到2025年,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壮大流通型企业、农村经纪人队伍、农村电商三个销售主力,深入开展农产品“七进”活动,搭建农产品产销推介会、博览会等对接平台,推动农产品打入贵阳、重庆、广州等地市场,建立省际黔东北区域农产品协作机制,努力把我县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珠江三角、成渝等区域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打造黔东北农产品集散中心。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和“快递进村”工程,建设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农产品批发、零售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农产品流通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农产品仓储运输、冷链物流,推进规模坝区和乡镇实现冷链全覆盖,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产地市场等升级改造,完善标准化菜市场、社区生鲜超市、连锁超市、生鲜自提柜等农产品零售网点配置,助推“乡货进城”“德货出山”渠道。

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深度融合,推进建设农业主题公园、农业嘉年华、教育农园、摄影基地、特色小镇、渔人码头、运动垂钓示范基地,将德江建成黔东北休闲农业示范核心区。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乡村建筑业、乡村共享经济等新产业。鼓励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功能复合型农业,推出创意景观农业、创意农业活动,打造农村民俗文创产品。大力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创新发展乡村手工业。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供销社、邮政快递等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市场信息、农机作业及维修、农资供应、农产品营销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专栏13  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工程
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实施金刺梨种植与加工项目,建设堰塘金刺梨2000亩核心种植基地、枫香溪800亩刺梨产业基地,带动泉口、沙溪等种植刺梨3000亩。实施核桃综合加工建设项目,改造核桃低产林5万亩,推进核桃加工产业园建设。实施油茶全产业链建设项目,推进油茶基地建设,建设良种油茶繁育基地120亩。推进花椒全产业链一体化建设(二期)、花椒产业技术培训及质量检测中心、煎茶花椒精深加工及展示交易园区等项目建设。

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实施物联网+农业融合示范区项目,将德江打造成为铜仁市大数据+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县。实施休闲农业示范创建项目,建成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提升创建1个以上精品农业休闲品牌。推进农村一二二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建设,建成煎茶龙盘、潮砥新华、合兴合朋、高山方家、桶井玉竹五个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农产品市场流通建设工程。实施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项目,重点在优势产区和特色产区建设10个农产品田头市场。实施肉牛屠宰加工及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六、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加强乡村规划管理,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打造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升级版,建设“四园四美”美丽乡村。

加强乡村规划建设。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完成乡村地区居住信息调查和村庄分类与布局,有序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实现村庄规划“应编尽编”,优化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用设施均衡布局。建立人与自然有机融合的乡村空间关系,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实施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示范村寨建设工程,强化主导产业支撑,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加强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保护,打造若干完整性传统村落典型,引导靠近县城的村庄逐步纳入城区范围或向新型农村社区转变,合理统筹村庄搬迁撤并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加强村庄风貌引导和整体管控,规范村庄建设秩序,编制体现地域特征、文化特色的农村住房建筑设计方案,指导农村住房建设,对于城镇开发边界以外的村庄建设,按照主导用途分区,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和“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的管制方式,严格农房建设管理,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切实保障农村发展和村民建房合理用地需求。扎实抓好示范带动,每个乡镇打造1个以上乡村振兴示范点,由点及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大农村公路和组组通硬化路养护力度,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继续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加快乡村宽带网络建设,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加快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达标建设,推动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提档升级,加快推进符合农村实际的乡村养老服务,加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动,加快建设农村雨污分流设施,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加快完善农村垃圾分类、收运、处理设施,推进农村垃圾源头减量和末端资源化利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分门别类开展好乡村生活污水治理、道路清扫保洁、村内垃圾收集、清运等运行机制建设,推进农村环境管护机制创新,探索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机制,确保各类设施建成并长期稳定运行。继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动农村卫生厕所标准化建设,实现卫生厕所全覆盖。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持续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鼓励节约集约利用宅基地。持续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大力实施农村亮化工程,建设农村“美丽家园”。到2025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行政村全覆盖,50%以上的建制村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寨亮化工程全覆盖。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大力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农村产业带头人、种养殖能人、能工巧匠、农村职业经理人等人才队伍。激励社会人才建设乡村,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技能人才等参与乡村振兴,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农业科研人员等优秀人才到农村就业创业。加强乡村教师和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推动绩效工资分配向偏远和条件艰苦的乡村倾斜、职称晋升向农村一线倾斜,增强乡村教师和医生岗位的吸引力。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吸引优秀青年党员干部到乡村任职。加强对下乡组织和人员的管理服务,完善落实税费减免、融资贷款、财政补助、用地扶持等优惠政策。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强化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家规家训,以“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为载体,树立德江乡村新风尚,全面推行移风易俗,整治农村不良习俗,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培养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文明村、文明镇数量占比达到85%以上。深入挖掘整理黔中砥柱精神、红色文化、傩戏文化、土家文化、生态文化、德龙文化,大力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挖掘乡村文化经济价值,加强民族村寨、传统村落的开发与保护,建设好中国傩戏研究会德江基地,着力打造“中国傩戏之乡”。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

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推进乡镇服务能力建设,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持续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推进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平安乡村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大力推行“一村一辅警”机制。加快完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提高“一站式服务”水平。积极创建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示范村。

专栏14  乡村人居环境重点工程
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德江县环境基础设施提标改造等项目,推进复兴镇、煎茶镇、枫香溪镇等乡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县域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加大道路、路灯、垃圾箱、供排水管网等设施建设力度。实施“三改”及庭院硬化项目,引导和帮助农民建设美观、实用、建筑形式多样化住房。推动乡村清洁能源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三节高质量推进旅游产业化

立足“乌江秘境·欢乐德江”品牌打造,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高品质开发旅游业态,高标准优化旅游服务,高水平完善旅游设施,推动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打造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黔东北旅游集散中心,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

一、加快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围绕我县旅游资源禀赋,着力构建“一城•四区”的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分区发展的全域旅游服务供给模式,打造黔东北区域性旅游一体化发展深化的休闲旅居目的地。“一城”:以县城为中心,建成德江县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智慧旅游平台,以城南公园、广场、玉溪河、廊桥为依托,打造大众消费商业旅游休闲街。以城北环球港项目为依托,建成高端消费城市商业旅游综合体。建设旅游商品购物、小吃一条街,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将德江县城建成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四区”:乌江生态文旅功能区,重点建设乌江秘境旅游景区和德江县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农业公园休闲农旅功能区,重点建设合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家湾体育小镇项目,提升武陵陶缘4a级旅游景区;地质奇观运动游憩功能区,建设五彩洋山河(二期)、泉口万亩草场石林景区、推进高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土家风情康养度假功能区,建设平原红色旅游小镇、沙溪生态避暑休闲旅游区项目,楠杆土家慢村康养度假区。

二、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实施旅游产品业态创新行动,推动“大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特色产品,持续丰富新产品新业态供给,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到2025年,游客接待量达到1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0亿元。

打造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加快五彩洋山河、武陵陶缘、景区景点提质升级发展,加快建设德江国家长征文化公园、乌江秘境旅游景区等重点景区景点建设。推进泉口石林-万亩草场、楠杆土家文化休闲体验旅游、扶阳古城等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到2025年,打造2个省级以上休闲度假区,创建武陵桃园、乌江秘境、洋山河泉口万亩草场、城南玉龙湖商旅景区4个4a级景区和10个3a级景区,1个森林旅游示范小镇、2个森林康养示范小镇。

打造精品旅游路线。最大限度整合精品项目,全面呈现德江旅游特色,满足多元体验需求,推出精品旅游线路。经典游、主题游、自驾游三条精品线路。加快经典游线路建设,打造武陵陶缘旅游景区—县城—五彩洋山河旅游景区—万亩草场石林景区旅游线路。加快主题游线路建设,打造平原红色旅游小镇—扶阳古城文化旅游区—县城—乌江秘境旅游景区—枫香溪红色文化旅游区旅游线路。加快自驾游线路建设,打造楠杆土家慢村康养度假区—平原红色旅游小镇—武陵陶缘旅游景区—高家湾体育小镇—县城—五彩洋山河景区—泉口草原石林景区旅游线路。联合周边地区景区景点,协同打造桃源铜仁经典游线、乌江画廊山水游线、红色文化研学体验游线等区域联动旅游线路。

推动“大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旅游+”行动计划,持续推进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商旅融合、康旅融合、体旅融合,完善旅游全产业链,做强多元旅游业态。加快“旅游+文化”发展,深度挖掘土家文化、傩戏文化、红色文化内涵,推动傩戏、传统工艺、文化习俗等非物质文化活化开发,推动旅游节庆活动、文化元素创意物质化,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德江傩文化符号;积极发展旅游娱乐业,建设德江演艺中心,打造1台具有突出德江文化特色的主题晚会与大型实景演出。加快“旅游+农业”发展,建设一批田园综合体、农旅产业园,打造煎茶、合兴、堰塘农旅康养区,推动各乡镇(街道)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加快“旅游+特色商品”发展,大力发展旅游购物业,建设枫香溪、稳坪等旅游商品加工基地,重点扶持旅游商品龙头企业,着重开发天麻、傩文化、农产品、红色、特产美食、旅游纪念品等系列旅游商品,建设主题旅游购物休闲街区,打造黔东北区域性旅游商业综合体。加快“旅游+康养”发展,推动玉溪谷温泉小镇、武陵陶缘旅游景区等生态康养景区建设提质,开发特色康养旅游产品。加快“旅游+体育”发展,建设五彩洋山河、乌江秘境、武陵陶缘旅游景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高家湾体育小镇项目,打造体育旅游品牌。

培育壮大旅游市场。创新旅游营销推广,依托县内重点旅游线路和跨区域联动旅游线路,融入梵净山生态旅游、遵义红色文化旅游的格局,拓展铜仁、遵义都市圈、黔中城市群等周边地区客源,积极开发成渝、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游客群体,强化与周边地区游客互送和景区互认,开发区域旅游市场。推动多种营销主体共同参与旅游宣传营销,加强主流媒体、举办各类体育赛事等旅游宣传,举办水龙节、土家炸龙文化节等节庆活动,持续办好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积极申办省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持续推广“乌江秘境·欢乐德江”的品牌形象。实施旅游宣传营销创新行动,依托智慧旅游平台,鼓励景区、旅行社、酒店等上下游企业开展线上联动销售,运用抖音等新媒体开展营销,打造一批网红旅游打卡点。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培育和引进一批国际、国内旅游大企业,支持和鼓励旅游企业扩规模、强实力、创品牌;加强专业化旅游主体建设,培育一批本地化旅游企业、旅行社和营销团队,提升旅游经营管理能力。

专栏15  全域旅游产品开发重点项目
重点景区景点建设。推进乌江秘境旅游景区、高山洋山河全域旅游(二期)、武陵陶缘4a景区提升工程、大洞沟温泉康养及片区开发、稳坪镇甘溪村温泉开发、高家湾体育小镇、五彩洋山河旅游景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乌江秘境旅游景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武陵陶缘旅游景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水上训练基地、扶阳古城文化旅游区、万亩草场石林旅游景区、大犀山生态体育公园、玉溪谷温泉小镇、德江县国家长征文化公园等项目建设。

乡村旅游点建设。按照一乡一特色,在22个乡镇(街道)内各建一个乡村旅游点,推动合兴镇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等一批项目建设。

区域联动游线路建设。打造桃源铜仁经典游线:铜仁市-江口县-印江县-德江县(德江县国家长征文化公园、乌江秘境旅游景区、玉溪风情滨水休闲街、五彩洋山河景区、泉口万亩草场石林景区)-去往遵义或者重庆。打造乌江画廊山水游线:铜仁市-江口县-印江县-思南县-德江县(扶阳古城文化旅游景区武陵陶缘旅游景区、乌江秘境旅游景区)-沿河县-去往重庆。打造红色文化研学体验游线:黎平会议-万山朱砂古镇影视城-周逸群故居-木黄会师-黔东特区委员会旧址-枫香溪会议旧址-中共黔北工委旧址-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乌江画廊-遵义会议。

三、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实施旅游治理能力现代化行动,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推动“旅游+大数据”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智慧旅游,构建全域旅游要素服务体系,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提质升级旅游配套设施。推进旅游公路建设,建设枫香溪红色旅游区连线道路、乌江秘境美丽公路、乌江沿江快速干道等旅游公路,实现高速公路、国省干道与旅游交通、景区互联互通。推进旅游风景道、乡村绿道、自行车慢道、健身步道、森林步道等建设,打通景点景区连接线、建设德江旅游环线公路。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功能,配套建设房车露营地、旅游服务区、停车区、观景台及旅游公厕等服务设施,加快建设和提质一批游客集散中心、旅游服务综合体。改善旅游住宿条件,建成玉溪谷温泉小镇,推进主题精品酒店、民宿、度假酒店、青年旅舍、生态农庄等建设,发展自驾车营地,鼓励发展家庭客栈、景区接待、乡村旅馆、旅游车队等旅游服务,打造1-2个高品质养生、休闲、洗浴一体温泉度假酒店。积极发展旅游餐饮,推动建设一批餐饮名店、“农家乐”和特色餐饮街区,重点开发德江风味、黔东北风味、乡村风味等地方特色菜肴和绿色食品、便携食品,打造红军宴、天麻宴、全牛宴、土司宴、全鱼宴、全茶宴、九大碗等代表德江美食文化特色的宴席餐饮品牌,建设黔东北特色美食之都。

推动智慧旅游发展。推动“旅游+大数据”深度融合,实施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和智慧旅游示范工程,推进建设德江智慧旅游数据中心等智慧旅游平台,强化智慧监管、服务、营销等功能,推动智慧旅游上台阶上水平。大力建设智慧旅游景区,以实现区域景区“一体化”为重点,加大景区旅游信息化投入力度,深入推进旅游景区5g全覆盖,推动建设“一卡通”电子门票、电子商务、电子预订、运行调度、安全管理、信息资讯等为一体的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建立健全覆盖旅游管理、旅游接待、旅游交通、旅游商务、旅游安全等领域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打造一批“智慧景区”“智慧饭店”“智慧旅行社”“智慧乡村”,实现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的“智慧化”。

专栏16  旅游服务能力提升重点工程
旅游交通设施建设。推进傩乡美丽公路(复兴-荆角)、茶香古道美丽公路(复兴-合兴-堰塘)、绿海石林美丽公路(县城-荆角-高山-泉口)、隐逸山乡美丽公路(平原-楠杆-沙溪)、傩戏祈福美丽公路(县城-稳坪-桶井)、奇石水韵美丽公路(县城-共和-潮砥-枫香溪)、乌江秘境美丽公路7条美丽公路建设,加快旅游环线公路建设,新建长堡、新滩、潮砥三个游客码头。

黔东北(德江)旅游集散中心。推动购物、美食、演艺、娱乐休闲和住宿及城市生态新型旅游要素集聚发展,提供票务、咨询、集散、餐饮、住宿、购物等旅游综合服务,打造功能复合型旅游集散中心。

文旅休闲历史街区建设。建设德江文旅商业消费集聚区,以安化县文庙为核心资源点,联动周边街区,推进街区景观建设和环境整治,合理融入土家建筑元素、傩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傩文化风情的德江文旅商业消费集聚区。建设玉溪风情滨水休闲街,配套建设孵化楼、商场、步行街、观光车道、景观小品、灯光景观、休闲游憩等基础设施,统一沿岸整体建筑风格,打造以文化旅游、文创孵化、娱乐休闲为主要功能的休闲街区。

第十四节  打造黔东北服务业创新发展高地

加快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跨界融合,拓展服务业发展新空间,塑造“德江服务”品牌影响力,全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

一、建设黔东北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依托产业基础、交通和区位优势,完善商贸物流运行网络,提升城乡商业基础设施,加快物流节点建设,推进商贸物流业集聚发展,构建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体系,将德江打造成为黔东北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高标准建设商业聚集区。提升城市商业基础设施,完善打造一批区域性商业综合体、中央商务区、城区核心商圈、特色街区和专业化市场,推进黔东北会展中心、城市商贸综合体、商业街区等项目建设,推动商贸业集群发展,打造形成南城玉龙湖商旅融合区、北城区域商贸中心、城中综合服务区3个商圈,加快推进综合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项目建设,着力完善电商生态,培育电商龙头企业、龙头产业。培育管理咨询、投资咨询、财务咨询、法律咨询等业态。加快推进关口汽贸园建设,设置证照办理窗口,完善汽贸园服务功能,引进汽贸综合体,创办品牌汽车4s店、汽车零配件批发零售中心,规范二手车交易市场,做大做强汽车贸易产业,逐步形成在黔东北区域具影响力的现代化汽贸中心。优化整合批发市场,加快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二级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推动德江天麻集散中心建设,积极推进黔东北农产品加工展示和交易中心、花椒交易市场、中药材交易市场、城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电子产品交易市场、副食品交易市场、粮油交易市场、服装交易市场、综合保税区、五金交易市场等建设,打造区域性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开设深夜营业专区、24小时便利店和“深夜食堂”等特色街区,繁荣丰富“夜游、夜娱、夜食、夜购”等消费业态。推进现代商贸创新发展,在城市综合体、商贸市场、景区开展线上服务、线下体验,推进传统农批(贸)市场信息化改造提升,推动批发、零售等传统流通企业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培育引进一批供应链服务龙头企业。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

加强便民商贸设施建设。完善社区商业配套,围绕“购物不出区”的目标,推动商贸企业以连锁经营形式在社区配置生鲜超市、智能微菜场、公益性标准化菜市场、直销菜店、便民药店、农产品直营店等必备型业态,建设“15分钟”新型社区便民商业服务圈,积极发展智慧生活、虚拟现实等新兴消费业态。培育乡镇微商圈,改造建设一批乡镇(街道)商贸中心和农贸市场,完善农村商业网点和商贸配送站点,争创国家特色商贸示范镇建设试点。推动社区和农村深度融合“互联网+”,推广电商平台、智能(溯源)电子秤和移动聚合支付,加强农村电商配送末端网点建设,推动农村电商与供销系统网点的融合升级,促进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双向融合。

完善现代物流网络。加快物流园区和节点建设,壮大发展物流经济。推进黔东北现代物流园、煎茶冷链物流园、经开区物流仓储、建材物流园、黔东北农特产品流通基础设施、黔东北应急物资储备中心、黔东北粮油储备及配送中心等建设,推进完善城北铁路物流园区和共和水运物流中心的建设,加快现代物流主体引进和培育,推动冷链仓储物流、大宗物资运配、特色农产品流通等物流业态发展,大力发展仓储、多式联运、城市配送、流通加工、信息服务、物流咨询等物流服务。完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建设供应链物流和城市配送中心,推进乡村、社区等末端配送网点建设,推动实现冷链仓储配送乡镇全覆盖,提升末端配送网点覆盖率。

推进物流业提档升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现代物流主体引进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招引一批知名物流企业到德江设立分公司,培育打造一批物流龙头企业,培育壮大物流企业实力。加快智慧物流发展,积极应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对物流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引导物流企业加快升级改造快件物品分拣流水线,发展智能仓储、智能配送、绿色物流,打造智慧物流示范园区和现代物流基础服务平台。推进德江智慧公共配送中心等智慧平台建设,推动重点企业与省物流云等公共信息平台有效衔接,开展“城市末端高效配送”“共享云仓”等模式创新试点。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推进物流园区、重点物流企业、配送中心开展国家级和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到2025年,物流企业信息化率达到95%以上。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基础服务和功能配套,推进黔东北现代物流园、煎茶冷链物流园、共和黄金水道物流园等物流园区厂房、水、电、路、网络、通信、热力等建设。加强物流通道建设,推动公路、铁路、空港设施、航运码头、客货综合运输节点建设,实现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与公路、铁路、航空、水运无缝衔接,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

专栏17  黔东北(德江)商贸物流中心建设重点工程
商贸升级工程。加快黔东北产业服务集聚区、黔东北汽配城基础设施、黔东北会展中心、城市商贸综合体、黔东北农产品加工展示和交易中心、花椒交易市场建设、中药材交易市场、德江县中药材(天麻)交易中心、五金交易市场、德江县城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综合保税区等项目建设。实施乡镇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全覆盖工程。加快开展连锁网点建设,升级“快递下乡”工程,开展农村食品经营店规范化建设试点,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

现代物流工程。加快黔东北农特产品流通基础设施、黔东北粮油储备及配送中心、黔东北冷链物流中心、冷链物流展示中心、共和黄金水道物流园、煎茶冷链物流园、现代物流园、智慧公共配送中心、经开区物流仓储等项目建设。

二、建设黔东北区域性金融服务重地

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加大引金入德力度,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功能,加快建成与德江实体经济相适应、市场化水平较高的现代金融体系,打造黔东北区域中心城市金融服务支撑功能区。

推动金融业集聚发展。实施“引银入德”工程,重点推进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国有银行来德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引进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资产管理等企业,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等企业,加快引进信用评级、投资咨询、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金融中介机构。引导各类金融企业聚集发展,分阶段、有重点地加强金融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金融商务区、金融街区,加快绿色金融中心、社会财富管理中心建设,构筑金融机构聚集高地。优化乡村(社区)金融主体布局,加快推动金融机构网点向乡村、社区延伸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在乡镇设立网点,健全覆盖农村地区便民移动支付体系,丰富末端金融市场。到2025年,入德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达到20家。

专栏18  金融服务业重点工程
人民银行发行库异地改造。加快人民币发行基金库房及人民银行业务用房、附属用房建设。

实施“引银入德”工程。到2025年,引进金融机构达5家以上。

金融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加强金融人才队伍的建设、管理和培训,大力引进高端经济金融人才,力争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人才团队。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金融对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建立健全政金企融资对接工作机制,推广“助保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贷款等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更多免抵押、免担保、低利率、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特色产业发展的信贷投放力度,建立“政银担”多方信贷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积极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和特色农业保险发展。推进县人民银行发行库异地改造建设,完成信联社向农商行股份制改革工作。

三、建设黔东北区域性康养中心

以健康养生、运动健身、康复保健、健康养老等产业为重点,积极构建大健康全产业链,推进健康中国德江示范县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型健康养生产业,加快推进县民族中医院医养结合试点示范建设,推进县大健康怡养中心、温泉疗养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康体中心、康养小镇、养心村落,创新健康旅游景区康复疗养、康复观光等服务,大力发展温泉水疗、康养休闲、森林浴、登山览胜、天然氧吧、竹林疗养等健康养生产品。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医疗服务业,发展中高端医疗、康复疗养、老年护理等产业。大力发展运动健身产业,建设山地户外运动基地、水上运动基地、森林康养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开发骑行、探洞、攀岩、溯溪、汽车露营、徒步运动等山地户外健身产品。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产业,推动公办养老与民办养老资源统筹、特色养老与基本养老资源统筹,加快残疾人康养、老年公寓(康养)等中心和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养老家政、老年体育、保健疗养、“候鸟式”养老等业态。培育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加快发展健康体检、慢病管理、疾病筛查、长期护理、健康咨询等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大力发展健康教育产业。积极发展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开展城市社区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试点,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服务管理企业。鼓励发展社区母婴照料服务产业,培育发展医养结合市场主体。到2025年,大健康产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左右。

专栏19  大健康和养老产业重点工程
加快推进黔东北(德江)康养中心、黔东北残疾人康养中心、温泉疗养基地、山地户外运动基地、水上运动基地、大健康怡养中心、森林康养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建设一批体育服务综合体、温泉康体中心、康养小镇、养心村落。
三、提升发展电子商务业

着力构建大数据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的电子商务产业链,配套完善电商产业基础设施,提质升级电子商务进农村县级运营平台、电商交易平台、电子商务产业园,引进和做大京东、阿里等知名电商企业的运营网点,积极培育本土电子商务服务品牌,做优做强县级电商平台。创新电商服务,推动线上交易,推进大型商场、购物中心、连锁超市、专业市场等网上销售业务,鼓励居民生活服务业采用团购、体验、配送等方式,加快构建电子商务“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推动电子商务向教育、医疗、物流、文化、服务贸易、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领域拓展,大力发展电子旅游、网络教育、网上医院、网上菜市场、社区电子商务等电子商务应用。加强农商联动示范县建设,推动天麻、茶叶、肉牛、花椒和民族工艺品等德江特色优势产品线上交易,构建农村电商一体化运营体系,推进电商产品或服务产业链和生态链建设,提高“黔货出山”线上交易率,打造国家和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基地,建设一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乡镇、示范村。

五、繁荣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加快建立供给充分、服务便捷、管理规范、惠及城乡的生活性服务体系,完善健全生活性服务业网点和平台,推动住宿餐饮、社区、中介、家政、教育等各类生活性服务业繁荣发展。积极适应社会转型和消费升级趋势,引导家庭类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高品质发展,加快建立供给充分、服务便捷、管理规范、惠及城乡居民生活服务体系。增加服务有效供给,整合市场主体,推进规模经营和网络化发展,创建知名家庭服务品牌。升级家庭服务业公共平台,健全服务网络,实现一网多能、跨区域服务。完善服务网点,多方式提供家庭护理、美容美发、住宿餐饮、教育培训、法律服务等生活性服务,推动房地产中介、房屋租赁经营、物业管理、搬家保洁、车辆保养维修等生活性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鼓励在乡村建立综合性服务网点,提高农村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

第五章  坚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着力打造高质量枢纽德江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快建成黔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深入实施“六网会战”,加快提升基础设施供给质量、运行效率和现代化水平,加快建成黔东北交通枢纽,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加快推动数字化发展,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十五节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

立足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大力实施城镇提升行动,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城镇品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富有活力的城镇体系。

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明确城镇发展定位,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构建“一核一心三轴五带”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总体格局。

“一核”。黔东北城市经济圈核心极。加强与周边县域的经济交流合作,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增强对黔东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空间发展凝聚力,加快发展经济增长极,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加快推进德思印沿同城化发展,把德江建成铜仁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加快路网布局,以乌江航运、黔北机场等为主线,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通同城化发展的大通道。加快港口建设,建成客运、物流等大型航运码头。加快产业融合,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强德江与务(川)正(安)道(真)协调发展,打破跨行政区域限制,促进产业与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打通德江融入黔中经济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大通道。

“一心”。即以青龙、玉水、安化、煎茶、堰塘、共和、钱家、龙泉为城市中心,推进煎茶、堰塘、共和、钱家、龙泉同城化发展,打造黔东北、黔渝湘交汇区域中心,构建黔东北、黔渝湘交汇区域都市生活圈。

“三轴”。即乌江城镇发展轴、东北至西南发展轴、西北至东南发展轴。乌江城镇发展轴,由潮砥镇、共和镇、长堡镇、稳坪镇、桶井乡等乡镇组成。依托乌江流域和共和港等交通优势,以及旅游资源,重点培育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城镇。东北至西南发展轴,指沿g326、以及今后连接德江县和周边区域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快速干道形成的城镇空间发展带,依托区域快速干道联系复兴、煎茶、德江城区、荆角,打造德江县城镇化重要的聚合带,形成黔东北城镇聚合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实现和沿河、凤冈、思南的联动发展。西北至东南发展轴,依托s303、以及今后连接德江县和周边区域的高速公路的快速干道形成,联系长丰、泉口、高山、荆角、德江县城、共和、长堡、枫香溪等城镇节点,推动实现和务川、印江城镇空间的联动发展。

“五带”。火车枢纽站发展带,打造都市经济,建设黔东北高新技术开发区、黔东北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黔东北区域性康养中心、黔东北区域性新型能源中心、黔东北区域性大数据应用示范基地等,以钱家、龙泉为中心,带动沙溪、荆角、稳坪协同发展。五彩洋山河发展带,打造黔东北旅游经济示范区,建设洋山河打造成4a级景区,以高山为中心,带动长丰、泉口协同发展。黔东北农特产品加工园区发展带,打造黔东北区域农特产品加工中心,以煎茶为中心带动复兴、平原、楠杆协同发展。黔北机场发展带,打造黔东北临空经济区,以机场为中心,带动堰塘、合兴发展。乌江共和枢纽港口发展带,打造绿色经济,以共和为中心带动长堡、潮砥、枫香溪、桶井协同发展。

二、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坚持产城融合,做大做强城市经济,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空间价值,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切实增强城市承载力、辐射力、拉动力,打造城市“动力引擎”。

全力扩大城区规模。推动中心城区提质扩容,加快城中村和旧房改造,开展老旧小区、历史街区综合整治,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城市“双修”;推动城区向外延伸,推进煎茶、堰塘、共和、钱家、龙泉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承担城市发展服务功能,加快城市人口、土地、资本、科技等要素集聚,推动城市发展能级跃升。有序推动行政区划优化设置,实现德江撤县设市。到2025年,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城市建成区面积突破3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30万人以上。

加快发展城市经济。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打造一批产城融合示范点,推进建设产城融合发展试点县。完善城区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城区商务商贸、健康养生、电子商务、现代金融、大数据服务等新兴产业,做强做大中心城区产业规模,增强主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打造产城融合样板区。积极推进产业园区与城市融合,发展壮大德江经开区综合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关口汽车贸易园、煎茶农特产品加工园、共和黄金水道物流园,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推进城区与园区共享公共服务资源,着力把园区打造成城市发展功能区,推动园区与城市互动互融发展。

打造市政设施示范城市。完善城区宜居配套,大力提升城区基础设施、居住、基本公共服务品质。实施黔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快速环线工程,推进城区道路、停车场、公交客运系统等建设,创建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加快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道,统筹推进供水、信息、电力、燃气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海绵城市,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改造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措施,开展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配套设施海绵体建设。配套完善城区教育、医疗、文体、就业创业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公共服务水平。打造智慧城市,加强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城镇建筑物档案数字化、地下管网普查和数据建库,建立城市综合网络化管理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城市规划运行优化仿真系统,加快推进智慧安防小区、智能社区建设,推进城区社区网格化管理。加强城市抗震、防洪、排涝、消防、交通、地质灾害等综合防灾设施,建设韧性、安全城市,统筹建设城市综合防灾应急指挥平台。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公共资源市场化运作。

打造美丽城市。开展城市总体设计,突出城市风貌特色,加强城市风貌引导和管控,加强城市景观打造,加强城市出入口、主干道、中心城区等重点区域设计,着力建设显山露水、山水相依、城景融合的现代生态宜居城市。实施绿色城市创建行动计划,健全城区绿地、绿廊、公园体系,建设一批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区级、社区级公园,加强城区公共卫生和环境整治,实施黔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德江)垃圾污水提质改造工程,推进污水、黑臭水体、生活垃圾等环境治理,建设绿色城市。实施低碳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加强公交、专用车道、步行道、自行车道、休闲步道等设施建设,发展城市慢行系统,改善绿色出行条件,提升城市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建设低碳城市。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重点推进新建住宅、公共建筑节能技术应用,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推广应用绿色建筑建材。到2025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

专栏20  市政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城区更新改造工程。实施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推进全县三个街道和19个乡镇的老旧小区及其改造配套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

市政道路管网建设。推进县城至龙泉城市干道、关口汽贸城二期路网、共和黄金水道物流园一期路网、煎茶至龙泉干道、县城至机场干道、煎茶农特产品加工园二号道路及管网、煎茶农特产品加工一号道路及管网工程等项目建设。

黔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德江)垃圾污水提质改造工程。加快城区污水处理及污水管网系统、城区污水再生利用设施系统、县城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经开区煎茶农特产品加工园区污水处理工程、经开区共和物流园区污水处理工程、生活卫生填埋场综合整治、城区垃圾筛分处理工程、德江县飞灰处置等项目建设,改造和新建一批垃圾处理厂、转运中心。

三、加快建设美丽乡镇

顺应现代城镇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推进分类引导,强化小城镇基础支撑能力,推动各类小城镇和小镇各展所长、错位发展,打造小城镇发展升级版。

强化城镇分类引导。立足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优势条件,持续推动示范小城镇提档升级,推进煎茶产城一体小镇建设,把合兴镇培育成国家级示范小城镇,把复兴、高山、长堡培育成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一批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不同类型小城镇。培育一批产城互动型、产业园区型等精品小镇,促进小城镇“产、城、人、文、景”融合发展。

提升城镇品质。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等城镇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建设县-镇(乡)公交通道,推动形成县镇(乡)公共交通系统无盲点覆盖,完善城镇燃气输配系统,推动重点镇综合管网建设。推进城镇功能配套建设,提质改造城镇公共交通客运站、标准化社区医院、农贸市场、文化广场、公立幼儿园、敬老院、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持续完善路灯、垃圾、供排水管网、污水等城镇配套设施,增强城镇承载力,提高城镇要素集聚、产业发展和就业吸纳能力,增强特色小城镇示范带动作用。持续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镇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升城镇生活品质。到2025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以上。

专栏21  小城镇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及乡镇定位
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城乡道路绿色照明改造、小城镇提质改造、小城镇配套基础设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城镇污水、污泥处理项目建设。

特色小城镇建设工程。煎茶打造成为商贸重镇、产城一体小镇,共和打造成为物资集散型城镇,枫香溪打造成为红色旅游小镇,潮砥打造成为特色农贸型城镇,龙泉打造成为休闲旅游城镇,桶井打造成为文化旅游型城镇,复兴打造成为商贸物流、特色种养殖强镇,合兴打造成为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强镇,泉口打造成为特色农业、商贸现代特色农业城镇,稳坪、荆角、长堡、楠杆、高山打造成为现代特色农业、生态文化乡村旅游城镇。

乡镇定位:打造钱家、龙泉、堰塘城市副中心,煎茶、复兴商贸重镇,高山、荆角、合兴、泉口、桶井一批农旅(游)小镇,枫香溪红色旅游小镇,稳坪傩文化小镇,平原、长丰农牧重镇,共和、长堡物流小镇,楠杆、沙溪养生小镇,潮砥乌江古镇。

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完善居住证制度,推动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在城镇应落尽落,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同等待遇政策。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积极引导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权、林地承包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其他惠农政策不变的前提下,自愿落户城镇,对暂时不愿落户城镇的,为其办理居住证。全面实施农村籍大中专院校学生“来去自由”的户口迁移政策,进一步简化户籍迁移手续。落实和完善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公共服务政策,切实落实进城落户农民工随迁子女以公办学校(幼儿园)为主的入学(园)政策。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培训和服务,落实好进城务工农民就业扶持政策。切实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住房问题,扩大公租房覆盖范围,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新增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合理用地需求。

五、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和管护。

推进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建设。推动土地、技术、资本、劳动力资源等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合理流动。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落实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开展城乡劳动力培训,允许符合条件的入乡就业创业人员落户并依法享有相关权益。积极发展农村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完善政府金融担保为主的金融帮扶机制,引导更多资金要素投向农业农村。允许农户将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审慎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促进城乡基础设施联动建设。推进城乡道路、供水、供电、信息、防洪、垃圾污水处理、邮政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加快实施城乡统筹的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城乡联结的冷链物流、城乡农贸市场一体化改造、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市政供水供气向城郊村延伸、乡村旅游路产业路等城乡联动建设项目,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管护机制,根据基础设施产权归属落实管护责任,提高管护市场化程度。强化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力度。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多渠道增加乡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快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推进乡镇卫生院和联片村标准化建设,完善县乡远程医疗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一体化布局和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推进医保、养老保险、低保等制度的城乡统筹,逐步实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社会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体系。

第十六节高质量巩固基础支撑

立足枢纽德江发展定位,强化补短、成网、联动、配套、共享,推进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融合,构建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内通外联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基础网络体系。

一、大力推进黔东北交通枢纽建设

着力构筑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与城市立体交通一体化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体系,完善支撑遵义、铜仁、德江发展的交通大通道,着力打造与周边县城半小时经济圈,与重庆、遵义、贵阳、铜仁形成1小时经济圈。

打造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积极推进昭通至黔江铁路(德江段)、涪陵至柳州铁路(德江段)、贵阳至郑州高铁(德江段)、铜仁至遵义城际铁路(德江段)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加快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铁路运输体系。

打造黔东北公路交通枢纽。加快推进黔东北(德江)城市快速环线工程建设,推进建设印江至德江高速(德江段)、沿河至务川高速(德江段)、县城至黔北(德江)机场快速干道、德江至思南快速干道、环城高速(煎茶至龙泉至钱家至长丰至稳坪至共和至煎茶)、德江县城至龙泉城市干道、德江县城至钱家城市干道(县城至钱家黄土)、煎茶园区至龙泉干道(煎茶新场至龙泉龙泉坪)、合兴至共和、g352打磨丫至大泉口等道路。大力实施国省干线公路提升工程,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比例达80%以上。加强县乡道路提级改造,实现乡镇三级以上公路全覆盖,二级公路占比80%以上。加强连接重点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公路建设。

积极推进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黔北(德江)民用机场建设,以机场为核心,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不断完善航空网络,有序推进黔东北通用航空和直升机起降点、黔东北通用航空应急救援中心等建设。切实保护、控制好机场净空条件和电磁环境,确保机场运行安全与和持续发展。配套规划建设场外公共设施,完善配套工程建设,推动公共设施与机场同步建设、同时投入使用。

加快黔东北区域性乌江枢纽港口建设。充分发挥水运在能源、原材料及工农业产品等大宗货物运输中的作用,推进乌江航道提级改造(德江段)、乌江(共和)枢纽港口、德江县水上(乌江)搜救中心、提级改造客运码头等建设,提质扩能潮砥、桶井、新滩等乡镇码头、渡口,提升水运通航能力。将乌江(共和)枢纽港口逐步发展为货用码头与公司码头、通用码头与专用码头、客运与货运、内贸与外贸相结合,铁、公、水联运等多功能的综合性对外开放港口。改善航运条件,改造提升沿线码头,满足群众航运需要。开发乌江旅游航线,建设一批旅游码头。

加强交通枢纽和站场配套建设。完善建设铁路交通、公路客货枢纽、城区公交枢纽、乡镇客运等站场配套设施,完善集疏运系统与配送系统,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和整体水平。理顺与城乡公共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建设汽贸城大型综合货场,按区域性中心城市要求建设智慧交通汽车客运总站、汽车货运站、交通枢纽站、公交停保场、公交站台、乡镇车站、智能化停车场等配套交通设施。

专栏22  交通建设重点工程
铁路建设。积极对接昭通至黔江铁路、涪陵至柳州铁路、贵阳至郑州高速铁路(德江段)、铜仁至遵义城际铁路(德江段)。

黔东北(德江)乌江枢纽港口建设。加快推进德江县乌江航道提级改造、乌江(共和)枢纽港口、德江县水上(乌江)搜救中心等工程建设,实施潮砥、桶井、新滩等乡镇码头、渡口提质扩能项目。

黔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外联络快速通道建设。加快德江县城至印江的高速公路、务川至沿河高速公路(德江段)、德江合兴至余庆高速公路、德江县新合朋至机场高速公路等工程建设。

黔东北(德江)城市快速环线建设。加快德江县城至龙泉城市干道、县城至钱家城市干道(县城至钱家黄土)、煎茶至龙泉干道(煎茶新场至龙泉龙泉坪)、德江县城至机场快速干道、g326德江县龙泉至新场公路改扩建、g326德江县水车坝至龙泉公路改扩建、g352德江县打磨丫隧道口至黄木丫公路改扩建、德江县共和(拖船丫)至清水塘公路改扩建、德江县平原(经台头老鸭阡)至复兴匝道快速干道、德江县火石坳至楠杆公路改扩建、s303德江县桶井至文新公路改扩建、s303德江县夹石至桶井公路改扩建、s204德江县新田至煎茶(毛田坝)公路改扩建、s303德江县文新至楠杆公路改扩建、s204德江县煎茶至合兴界上公路改扩建、s203德江县泉口至高山公路改扩建、g326德江县圣溪坳至水车坝公路改扩建、g326德江县煎茶至梅子坳公路改扩建、g326德江县关口至煎茶公路改扩建、g352德江县两河口至共和港口公路改扩建、s204德江县界上至新田公路改扩建、德江县骨干路网脱贫提升工程ppp项目x6i8线潮砥至长堡公路改造、德江县x6f6线德江至沙溪公路改扩建等二级公路工程建设。

二、全面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

围绕“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坚持“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以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强力推动水资源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注重防洪抗旱减灾和水资源保护,统筹布局水利工程,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建成共和中型水库、万坝和煎茶2座小(1)型水库,规划建设沙滩中型水库和五谷溪小(1)型水库等水库,实施区域水网、水源涵养与保护、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山洪沟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城乡污水治理等工程,健全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依靠已建或在建的骨干水源工程,采取高水高用,低水低用,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逐步实施大水网工程,形成片区集中供水工程,实现城乡供水同质同价,水质检测指标与频次双达标,逐步推行城乡一体化,使城乡供水实现“同源、同网、同质、同管”。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新建复(兴)煎(茶)片区、共(和)长(堡)片区等11座片区水厂,加强输配水管网建设,加强城乡供水管理养护。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推动智慧水务发展,推动水利工程运行自动化,逐步建立河湖库水网监控体系。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河长制,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人水和谐。

专栏23  水利重点工程
骨干水源工程。续建共和中型水库1座续建万坝水库和煎茶水库2座小(1)型水库,新建五谷溪(1)型水库和沙滩河中型水库1座,实施明溪水库、细枣池水库等病险库除险加固工程。

供水工程。新建11个片区集中供水工程,10座水厂和供水管网配套工程,续建1处县城水厂工程,新建1处城区水厂工程,新建1处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和1处管网扩建工程及智能配套改造工程,改扩建2处农村饮水供水工程。

智慧水利工程。建设全县水利大数据中心和水利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整合融合水资源、水利数据。实施水利综合监管平台提升工程。完善符合基层实际的雨情、水情、汛情、灾情预报预警体系和信息统一发布平台。实施德江县集中供水智能配套改造工程,加快水资源强监管中心、中型水库强监管系统、小型水库强监管系统、河道岸线及水工程管理系统、防洪抗旱减灾设施信息化及自动化管理系统、数字化节水管理系统、信息资源融合与共享平台等建设。

三、加快建设黔东北区域性新型能源中心

升级电网基础设施和多网融合体系,建设全县天然气“一张网”,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全面建设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现代能源网络。

大力实施电网会战。加强城网建设,优化骨干输变电网,推动建设500kv输变电、220kv输变电改扩建、多级电压输变电、德江县110kv及以下智能电网等工程,强化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用电保障,打造黔东北电网枢纽中心。全面优化升级农村电网,推进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加快推进农村低压电网改造,缩小城乡用户关键用电指标差距,实现城乡用电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城乡智能电网建设,推进配电自动化及配电通信网建设。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新型电气化水平。

加强天然气管网建设。加快林平至德江、务川至德江天然气支线管道等建设,推进黔东北储气中心、黔东北燃气管线阀门站、城市燃气管网及各个乡镇的燃气管道建设,推进天然气进社区、进园区、进院落。推进天然气配气管网乡乡通工程建设,加快具备条件且相对集中的自然村寨管道天然气或罐装天然气建设。到2025年,有条件的乡镇实现天然气管网覆盖。

打造黔东北区域性成品油供储集散基地。加强成品油管道和储备设施建设,建设大型油库,新建和改造加油站,加强城乡加油站改扩建和升级,优化城乡成品油零售网络布局结构,实现成品油零售网络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国省干道,满足区域性不断增长的成品油需求,全面提升成品油供应服务周边地区能力。

专栏24  黔东北区域性新型能源中心建设重点工程
电力基础设施。推进德江县电力电缆入地工程建设,新建500kv傩乡输变电、德江龙泉220kv变1号主变扩建、德江县多级电压输变电、德江县智慧能源3号站等工程。

黔东北(德江)油气供储集散基地。建设黔东北成品油库、黔东北储气中心、黔东北燃气管线阀门站、德江县城市燃气管网及各个乡镇的燃气管道等项目,推进林平至德江、务川至德江、凤冈至德江天然气支线管道等项目建设,新建加气站、加油站。

四、加快推进地下管网建设

加快推进城区及乡镇综合管网建设,重点推进电力、广播电视、信息通讯、供排水、燃气、交通信号、路灯等各类公共设施及附属设施管线纳入地下管网,全面推进城区地面现有电网、通信网络等架空线入地。重点推进地下综合管网、生态排水沟等建设,推动雨污分离管网改造,加快污水收集管网、老旧破损管道和雨污管网错接、乱接的整治改造,完善入社区、入小区支管网建设,全面提高污水收集效率。加快推进供水管网建设改造,逐步扩大城乡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开展城乡易涝点排查整治,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管网设施。

专栏25  地下管网重点工程
县城管网工程。推进县城环状供水管网、县城输水管网提升等项目建设。

黔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德江)综合管网建设。按照50万人城市谋划综合管网建设,建设地下综合管网试点县,重点推进电力、广播电视、信息通信、燃气、供水、排水、热力、交通信号、路灯等各类公共设施及附属设施管线纳入地下管网,建设地下综合管沟。

五、打造黔东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标杆城市

加快通信基础设施提升,完善布局,逐步推进城区、集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核心区域5g网络全覆盖,推动乡村4g信号全覆盖。加快网络通道扩容提升,加强县网络核心节点连接省、市网络核心节点和周边县传输中心建设。持续推进乡村宽带保障能力提升工程,重点推进“宽带乡村优化工程”,进一步提升乡村地区信息网络通达能力。积极推进“两新一重”建设,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加快推进黔东北数据网络枢纽、专业型中心城市信息枢纽建设,完善“一云一网一平台”功能,加快推进“物联网+”“互联网+”应用工程,加快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数字德江”。加快发展“智慧交通”,构建覆盖全县的高精度交通地理信息平台,建设综合交通信息指挥体系,完善布局充电桩、智能停车场等交通配套设施。加强“智慧能源”建设。积极推动智慧城区、智慧园区景区、智慧医疗、智慧市政、智慧教育、智慧管理等重要场景智慧设施应用,推动“新基建”与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各领域的融合发展。

专栏26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互联网建设工程。实施德江县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示范工程,推进5g网络覆盖县城及22乡镇(街道),新建5g基站1000个。推进黔东北数据网络枢纽建设,推进德江至贵阳骨干网络直连、德江至务川、道真、正安、凤冈、思南、沿河、印江干线光缆,加快区域级数据传输中心、电子政务传输网络枢纽等项目建设。实施县乡村通信综合管网、“三网融合”基础设施、窄带物联网基础网络、基础网络ipv6升级改造、应急网络基础体系、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物联网等项目。

德江县专业型中心城市信息枢纽建设。推进通信骨干网、通信服务商传输中心、机房中心、调度中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孵化园、大数据创业园、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等项目建设。

第十七节  高质量推动数字化发展

立足提升数字能力建设,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创新服务为保障、以人力资源开发为支撑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型创新体系。

一、加快推动数字化发展

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实施大数据融合创新发展工程,大力推动数字化治理,打造黔东北区域性大数据应用中心。

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建设黔东北大数据服务中心,引进一批大数据关联企业,培育发展大数据服务外包等大数据服务产业。建设高新技术孵化园、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和双创示范基地等数字经济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推动“2+n”农业、特色制造、医药加工、食品生产、工艺商品等特色产业发展线上社会化营销、网络体验消费等新型商业模式。培育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和分享经济,积极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服务、咨询策划、餐饮娱乐等服务平台,引进或搭建创新创意资源分享平台,推动技术、实物、服务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开放。

推进融合创新发展。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探索“东部研发+德江应用”大数据创新模式,推动大数据与农业、工业、服务业、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领域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引导企业上云、用云,鼓励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建设智慧工厂、智慧农场、智慧旅游、智慧康养等试点。着力提升数字政府服务水平,加快智慧政务、智慧警务、智慧社区(数字乡村)等领域数字化应用,加快推进“智慧治理”,建设德江民生监督大数据平台、“数字司法”综合性网络平台、智慧警务平台、“智慧消防”“智慧城管”等社会治理项目,加快智慧社区试点示范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加快推进数字民生建设,加快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化应用,推动公共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电网、污水排放处理、停车场、供水等公共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提升公共设施使用效率。

专栏27  数字化发展重点工程
数字产业化工程。加快建设黔东北大数据服务中心、德江县大数据产业园。

数字化治理工程。实施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旅游、智慧消防、智慧医疗、智慧水务、智慧环保、平安社区、应急管理、指挥中心等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加快建设法人、人口、地理空间等基础数据库。

二、加快建设黔东北特色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着力打造创新载体和平台,推动重点领域创新,加强技术开发与应用服务,推动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打造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着力打造园区创新载体,加快推动高新技术孵化园、科技示范园区提质升级建设,发展壮大茶叶、天麻、花椒等科技示范园区和桶井土家族乡星创天地,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特色突出、服务功能完善的中、小微企业“科创”园区。打造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贵州(德江)天麻研究中心、花椒研究中心、茶叶研究中心、黔东北农特产品检测检验中心和黔东北肉牛养殖研究基地。打造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和双创示范基地,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新型创业孵化平台,建设一批“孵化+创投”“互联网+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器,建立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孵化链条。深化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等技术研发平台合作,推动贵州工程职业学院、铜仁学院乌江学院科技领域专业设置和技术创新发展,组建科技园区,形成黔东北科技教育园区,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着力推动重点领域创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支持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引进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新旧动能持续转换。加大特色食品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对生态特色食品产业链中的传统低附加值环节进行“强链”,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实施以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供应链管理为重点的技术改造,推动特色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行业数字化升级,支持创新工厂、创新园区和创新供应链建设。加强关键技术和先进工艺的高端化改造,推动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推动创新资源要素向以特色制造业、医药产业、大数据服务应用等重点领域集聚,布局建设一批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引导企业积极申报智能制造试点等技术创新平台,推动集成创新,强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发展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快引进和培育特色产业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洋山河生物科技、德源科技等科技创新型企业规模,加强与高校院所、企业研究中心等科研合作,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降低企业创新成本,营造激发创新主体动力的创新环境。完善创新创业机制,建立健全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确保创新收益向科研人员倾斜。加强科技创新财政投入力度,推进科技创新风险投资。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营造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快知识产权成果的市场转化应用,鼓励专利申报,强化科技创新效能评估。

专栏28  科技创新重点工程
德江县高新技术孵化园建设。推进孵化园的厂房、配套基础设施等建设。

黔东北(德江)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加快建设花椒、茶叶、天麻、核桃研究中心和黔东北农特产品检测检验中心、科技创新基地、新能源汽车及其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应用推广等项目。

三、着力打造人才宜聚城市

强化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着力打造人才集聚平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筑人才聚集高地,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区域中心城市智力支撑。

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实施重点人才倍增和精英人才引进计划,分类制订人才引进办法,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加强党政人才、技能技术人才、经济金融人才、社会事业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五类人才”培育力度,不断提升人才质量。大力实施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引进培育一批重点产业领域领军人才。优化整合现有省、市、县人才培养平台载体和计划项目,积极推荐优秀人才进入更高层次学习深造,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和技能提升行动。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一批本地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支持民营企业引进和培育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加快实施优秀年轻干部培苗、育苗、墩苗、助苗、扶苗“五项行动”,着力建设一支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围绕“四轮驱动”加大人才培育,强化支柱产业发展。开展基层人才技能提升培训计划,深入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一组一名土专家”工程,全面提升基层人才队伍能力素质。

持续优化人才服务。加强引才聚才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科技流动站、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人才平台,升级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功能。加快构建联动的人才服务网络,建立县级人才工作服务中心,在重点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人才服务机构,各乡镇(街道)设立人才服务站点。认真抓好“优才卡”相关政策的落实,拓展人才服务绿卡功能,开设“人才服务热线”,为人才提供医疗、社保、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服务保障。完善人才宣传机制,加大对先进人才和优秀人才团队的宣传力度。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建立完善人才工作协调机制,构建全社会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大格局。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柔性人才引进政策,构建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各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营造“留才安心”的良好环境,增强人才归属感。鼓励县内教育、医疗机构,探索建立符合本系统特点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和激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机制。完善人才创新服务保障机制、人才激励评价机制和人才合理流动机制,鼓励企业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成果转化获取更多利益。推动人才向基层聚集,加大基层人才队伍支持,鼓励青年人才向乡镇流动,落实好引导人才向乡镇流动的若干措施。

专栏29  人才资源开发重点工程
退休专家引进计划。引进退休高技能人才2名以上。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立足于高等教育,整合教育人才,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建设高校人才孵化基地。培养5名左右在科研一线从事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专业技术人才提升培养工程。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力度,加快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数量较快增长,2025年达到16400人以上。

创新企业家培育工程。每年遴选1名左右优秀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家,持续培训培养;造就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管理理念先进、年富力强的复合型优秀管理人才。

基层人才能力提升工程。每年遴选10名基层管理人才、10名基层专业技术人才、10名基层创新创业人才予以重点培养。

第六章  坚持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着力打造高质量人文德江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大力弘扬新时代德江精神,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创造新经验,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第十八节  持续巩固主流舆论强势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推动新闻宣传、舆论监督、决策参考三位一体、协同发力,不断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把握好时度效,大力开展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第十九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持续提升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入开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迈向更加美好新生活”专题活动,结合德江实际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申报一批全国、全省、全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加强形势政策教育,深化千团万场“七进”大宣讲。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建设工程。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等先进典型选树活动。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健全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探索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新兴社会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形式。

二、持续提升公民文明素养

深入贯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公民道德和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深化群众性精神文化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社会风尚行动,倡导文明礼仪新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开展移风易俗,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大力倡导雷锋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加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大力倡导节约健康饮食文化,形成文明餐饮新风尚。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

第二十节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文体服务网络,加快建设黔东北区域性文体中心,加快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创新实施文化惠民、文化育民工程,重点推进世界级遗产傩文化博物馆、中国傩文化研究中心、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展演剧场、美术馆、民族文化展示馆、枫香溪会议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建设,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设施建设,增加文化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实施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配套、数字再现、人才提升六个基础工程,加强文物古迹保护、研究、利用,建设德江乌江生态特色文化带和红色文化传承示范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申报,着力打造傩文化、土家文化、龙灯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五大特色文化品牌。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全力推进中国(贵州)智慧广电综合试验区德江智慧广电建设,建强用好县融媒体中心。加快推进村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现村(居)全覆盖,提升宣传服务能力。开展各类文艺活动,加强文艺精品开发。

专栏30  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工程
加快推进世界级遗产傩文化博物馆、中国傩文化研究中心、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展演剧场、民族文化展示馆、枫香溪会议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实施土家文化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龙泉土司文化挖掘与恢复项目。着力打造傩文化、土家文化、龙灯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五大特色文化品牌和黔东北文化体育强县。
第二十一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傩戏文化、土家文化、土司文化、生态文化、德龙文化等文化内涵,传承推广民族文化品牌,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建设好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德江基地,积极开发德江民族民间手工艺品、旅游商品和传统节日文化用品,加快推进桶井乡场坝村傩文化文创产品加工园、德江土家传统民间手工艺品综合开发基地等建设。支持市场主体创作,培育引进文化艺术生产主体,推动民族文化元素的文化精品生产创作。发展土家炸龙等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打造国家级龙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积极发展现代创意文化产业,重点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创意、演艺娱乐等产业,打造茶文化街,重点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文化小镇和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实施文化产业主体培育工程,发展壮大桶井春晖乡愁文化苑合作社、德江县傩缘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主体,引进和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专、精、特、优”的小微型文化企业。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推进智慧文旅与广电网络、电商、泛文娱等产业融合发展。

第七章  坚持全方位加强社会治理,着力打造高质量法治德江

始终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更加成熟定型,为德江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第二十二节  全面建设法治政府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执法司法规范化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综合行政执法联动协调机制。加强政府职能清单管理,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查和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定期通报政务信息,扩大和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完善政府法律顾问机制,充分保证法律顾问在法治政府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加强领导干部法治培训,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法治素养。加强“数字法治·智慧司法”信息化建设,推进基层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站平台建设。

第二十三节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始终坚持尊崇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全社会遵法学法守法用法,健全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法治保障机制,保障人民权利,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扎实开展“八五”普法,深入宣传贯彻执行《民法典》《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健全普法责任制,实现国家机关普法责任制清单全覆盖,健全完善法官、检察官、律师、行政执法人员、行政复议人员等以案释法制度。加强依法行政,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综合行政执法联动协调机制和行政执法、国家监察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深入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组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会、人大社会建设研究会、人大法治建设研究会,加强学校、机关单位、村(社区)等重点部位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打造2个以上县级法治文化标准化阵地。

第二十四节  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坚持依法治县与以德治县相结合,大力倡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美德善行,大力实施安居、创富、健康、圆梦、保障“五项工程”。强化道德规范建设,深入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以良法促进社会建设、保障社会善治。加强居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章、社会组织章程等社会规范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落实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机制。支持县人民法院加大执行工作力度,建立完善失信惩戒和公开曝光制度。

第二十五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村(居)委会主导、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框架,打造黔东北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城市。创新完善党委领导和政府治理机制,统筹好政法系统和部门的资源力量,完善维稳联合指挥、信访维稳联动、公安与武警联动等重点工作协调机制,创新社会治理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健全完善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融合治理机制,推进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普法能。强化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大力培育发展与社会治理事务相关的社会组织。深入实施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六项工程”,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社会治理。深入实施天网工程、雪亮工程,创新完善科技支撑社会治理机制,建设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信息综合、指挥调度、联动处置体系。支持法院、检察院全面发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创新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体系,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服务。

第八章  坚持树牢民生至上理念,高质量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以均等化、优质化为导向,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健全更加公平可及的区域中心城市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体系,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民、兜住底线、均等享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步建成黔东北区域性民生幸福标杆城市。

第二十六节  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

拓展财产性增收渠道,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流转市场,推动农民增收,鼓励通过创造性劳动实现创收创富,规范发展实业投资和租赁服务。着力扩大生产性收入,引导农民家庭开发农业多种资源,积极扶持农民多元化经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拓展生产性收入渠道。加快推进农民工就业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落实中央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政策,探索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企业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落实再分配政策,加大税收、社保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推动劳动报酬合理增长。到202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控制在2.8:1以下。

第二十七节  加快建成黔东北区域性就业创业培训中心

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努力打造创业型城市和充分就业城市。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创业孵化基地、技能人才发展基地、青年创新创业合作示范基地、返乡下乡创业基地、专家服务站等建设,完善创业就业服务平台。深入实施职业技能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技能培训,支持返乡下乡创业,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做好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和提供公益性岗位,实行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方式促进就业,对接做好“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服务基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和职工合法权益。

专栏31  就业创业促进行动计划
加快黔东北区域性就业创业培训中心、黔东北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技能人才发展基地、青年创新创业合作示范基地、返乡下乡创业基地、人才市场、实训基地、双创孵化空间、专家服务站等项目建设和改造。
第二十八节  加快建成黔东北区域性教育中心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推进全面育人,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民族教育协调发展,着力建设教育改革先行区、现代教育示范区、优质教育核心区,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快城镇居民小区幼儿园配套建设和治理,推进德江县第二幼儿园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建设一批村级幼儿园,有效增加学前教育学位,推进学前教育提质升级。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的新建和改扩建,增加主城区学校学位供给,完善教育教学配套设施,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进高中特色发展,支持德江一中申创省级一类示范性高中、德江二中申创省级特色示范性高中。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实施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工程,引进1所培养创意与大数据专业人才的职业学校,试点落实中国特色学徒制,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加强高等教育发展,推进乌江学院独立办学,支持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创建特色鲜明、贵州一流、全国知名的民办本科院校,力争新创办两所高校。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划建设医学、农业2所高职技术学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推动在线教育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开展教师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建立新时代教师激励机制,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保障机制。落实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快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基地建设,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加强智慧校园建

设,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和网络化教育新模式,全面推进“互联网+”教育信息化。

专栏32  黔东北区域性教育中心重点工程
学前教育扩容提质工程。加快实施德江城区幼儿园和村镇幼儿园项目建设。

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推进工程。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义务教育学校。

普通高中教育优化提升工程。新建和改扩建第三高级中学、第四高级中学等项目,加快推进德江县煎茶中学初、高中剥离。

职业教育创新工程。引进1所培养创意与大数据专业人才的职业学校,改扩建德江县中等职业学校,推进德江职校“中升专”。

高等教育提升工程。加快推进贵州武陵医学院、贵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新建项目,推进乌江学院独立办学、贵州工程职业学院“专升本”。

其他教育改造工程。推进德江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加快中共德江县委党校、德江县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项目建设。

第二十九节  着力打造社会保障全覆盖城市

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筹资、管理和经办服务机制,推进医疗保障信息化建设,加快医保监管执法、经办服务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政策衔接,落实异地就医结算,探索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制度,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深化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持续推进城乡低保制度和乡村振兴政策有机衔接,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健全完善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强化殡葬服务体系建设,继续落实惠民殡葬政策,探索“互联网+殡葬服务”融合发展新形态。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好退役军人各项优抚政策,积极推进光荣院建设,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城(县)。

第三十节  加快建成黔东北区域性医疗中心

立足区域优势,紧扣建成黔东北区域性医疗中心,打造城乡医疗“30分钟服务圈”。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进联片村建成标准化卫生室。持续推进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建设。稳步推进煎茶、复兴、合兴、长堡、枫香溪、泉口、高山、稳坪等乡镇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标准,推动青龙、玉水、安化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达到社区医院标准,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扎实做好重大疾病防控,着力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打造慢性病管理综合示范区。深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规范村卫生室执业行为。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县民族中医院创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和贵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创建三级乙等妇幼保健院,创建二级传染病医院。努力争创省级及以上重点专科(学科)3-5个,提质扩能县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中医院作为省级医养结合试点示范单位,坚持医养结合、中西并重,弘扬传承土家医药特色文化,加快建成武陵山土家医药研究所,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坚持管督结合,全面推进医药卫生县乡一体化体制改革,强化“三医”联动,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卫生健康综合监管规范化、法制化。鼓励社会办医,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布和均衡发展。加强重点专科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以“四引”(引平台、引人才、引技术、引管理)为抓手,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上水平。建成黔东北公共卫生人才培训中心,争取乌江学院、贵州信息工程学院增设全科医学专业。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病媒生物防治,继续开展国家卫生镇(村)申报创建工作。立足卫生健康改革发展布局,加快建成黔东北传染病医院、儿童医院、康养中心、信息中心、医学检验监测中心、中心血库等,实现资源、平台、信息、人才、技术“五个共享”,深入推进“智慧医疗”发展,积极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加科学高效,办好人民满意的卫生健康事业。到2025年,每千人口注册护师(护士)数达到3.94人、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0.95人,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8.82张。

专栏33  医疗卫生服务重点工程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新建黔东北骨科医院、黔东北儿童医院、传染病医院、枫香溪红色医院,推进县人民医院、县民族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改扩建建设。

公共卫生服务工程。推进县疾控中心、区域公共卫生应急中心、区域性中心血站、医学检验监测中心等项目建设。

第三十一节  广泛开展体育健身运动

持续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育中心、体育综合体、体育馆、游泳馆、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农民体育健身广场、社会足球场等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利用空置场所、公园绿地等建设健身场所。开展全民健身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农村等活动,完善社区15分钟健身圈,推进新建社区全民健身基本全覆盖。有序推进公共绿地广场、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着力完善乡镇级全民健身中心和室内活动场所,挖掘和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积极开展传统竞技活动,举办特色体育赛事。优化文体队伍结构,培养高素质的基层文化队伍。加强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建设运动训练基地,高质量建设高家湾体育小镇。

专栏34  全民健身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加快推进体育中心、体育综合体、高家湾体育小镇、德江户外体育运动体验基地、德江水上训练基地等体育设施项目建设,推进城市健身步道、生态体育公园、乡村农体工程全覆盖。
第三十二节  构建更优服务的老龄保障体系

贯彻落实好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完善公共养老服务,推进养老托育服务中心、养老院、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建设。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建成城市社区居家基本养老服务网络,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生育服务体系,构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专栏35  养老托育服务重点工程
大力推进幸福院、老年公寓(康养)、养老托育服务中心、养老院、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项目建设和提质改造。
第九章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高质量创造优越环境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国家安全战略,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建设更加安全更加满意更高水平的平安德江。

第三十三节  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进一步夯实安全基础,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健全完善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强化落实安全生产“三个责任”,推进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加大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建筑施工、烟花爆竹、非煤矿山等领域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防范化解重点领域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深入实施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专项行动,持续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切实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推广“互联网+执法”系统应用,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建设,有效防控外来物种入侵和外来有害生物危害。做好国防动员、退役军人事务和双拥共建工作,积极支持县人民武装部、武警德江中队加快发展。深化民兵和征兵调整改革,持续推进军民融合。推进国防教育及军训基地建设,积极争取实施国防领域重大工程,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第三十四节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常态救灾相统一,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实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全县自然灾害风险预警系统和应急指挥平台,形成县乡村三级灾害应急救助体系。提高防汛抗旱、气象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减灾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综合治理力度,推进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县救援队伍专业化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第三十五节  坚决维护经济领域安全

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严格落实政府债务管理“七严禁”和“1+9”债务管理系列政策,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形成良性的可持续政府投资机制,合理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加强金融风险隐患摸底排查,加强债务风险防范相关业务培训,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确保粮食安全,建设高效运转物资储备体系。保障能源资源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

第三十六节  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加强国家安全工作机制建设,强化反恐维稳工作,严厉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坚持用好“六防六化”工作方法,用活化解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五把钥匙”,加强县级重大风险防控中心和县级大调解中心建设,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五大平台建设,健全完善重大项目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突出违法犯罪打击整治长效机制,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推行“一分析三报告”工作机制,强化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整治和命案防控治理,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禁毒“大扫除”专项行动。健全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深入推进智慧公安、智慧监管场所建设,加快构建现代警务体系,深化警务运行机制变革,进一步提高对各类社会安全风险的预测预警预知预防能力。强化城市安全风险防范,扎实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积极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第三十七节  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坚持预防预备与应急处突相结合,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立健全覆盖突发事件全过程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统一的应急管理体制,健全和完善应急管理工作制度,落实属地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推动建立与周边县区的灾害事故应急协同联动机制。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预警机制和重大疫情响应机制,加快完善应急管理预案体系,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覆盖范围。健全重点行业领域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进一步强化应急管理部门综合协调、统筹调度、巡查督查、督导考核职能,加强各乡镇各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应急管理机构的协调联动。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中心,推动建立一支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推动有条件的乡镇建立专职救援队伍,每个村建设应急救援基层服务站点,完善“智慧应急”设施设备。组织开展应急知识和应急技能培训,鼓励发展应急志愿服务,提升公众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积极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示范社区。

专栏36  应急管理体系重点工程
加快黔东北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县城应急避难场所、县城应急水源、黔东北通用航空应急救援中心、水上(乌江德江)搜救中心、黔东北重大病虫疫情区域应急防控设施及物资储备中心等建设。
第十章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高质量集聚发展新动能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扩大开放,加速释放新需求,积极创造新供给,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开放型经济走在全省全市前列,打造黔东北内陆开放高地。

第三十八节  加快建设效能政府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最大限度激发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活力。

一、深化政务服务改革

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实体大厅改造升级,构建县乡村三级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着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大数据+营商环境”建设,强化“互联网+监管”,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严格落实权责清单动态管理制度,进一步梳理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持续抓好简政放权。大力推行“全省通办、一次办成”和“一窗式”改革,加快推进“跨省通办”,实现省内外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就近能办、异地可办”。持续推进省级、市级示范小城镇行政体制改革,统筹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行政管理、基层干部考核管理、财政税收管理等体制机制改革。

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改革,健全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特许经营权、水权等市场化交易体制机制,推进水价改革和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降低产业用电价。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优做强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强村镇银行管理,加快完成农村信用社改制农商行工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学校薪酬制度改革、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改革等系列改革。

三、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效发挥国有企业在优化结构、畅通循环、稳定增长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推进一般性竞争领域国有资本有序退出。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拓宽社会资本投资领域途径,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打造一批优强民营企业。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先照后证”等级制度、企业开办“零见面”、简易注销等,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和改善市场监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健全清理和防止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

四、深化农村改革

深化“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探索承包地“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农村集体经济振兴计划,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推进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加快完成农村集体耕地、林地、草地、“四荒地”等资源性和房屋、建设用地、基础设施等经营性资产,协商入股新型经营主体或组建股份企业。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推广“三变”改革经验,建立健全“联股联业、联股联责、联股联心”新机制,到2025年,实现农村“三变”改革全覆盖。健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强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切实落实新型农业补贴政策,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制度。打通金融服务“三农”各个环节,建立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激励约束机制,

增强普惠性涉农贷款、农业保险支农力度。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提升供销社为农服务能力。

第三十九节  积极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统筹自身发展和对外开放,有效利用外部资源,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利益联结共同体,加快开放平台建设,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打造黔东北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

一、拓展开放合作空间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遵义都市圈,进一步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围绕“东部企业+贵州资源”“东部市场+贵州产品”“东部总部+贵州基地”“东部研发+贵州制造”合作模式,大力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在产业园区共建、特色农产品加工、新兴工业、生态旅游等领域加强合作,增进产业互补和融合发展,开展产业转移示范试点县建设。积极与对口帮扶城市对接,探索两地间园区共建,推进机遇、资源、市场、人才共享。加强与周边县域的交流合作,在深化特色产业发展、基地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与思南、印江、沿河、务川、凤岗、正安、道真等县域的深度合作。

二、积极搭建开发开放平台

有效发挥园区开放平台,积极推进贵州德江经开区升级改造,做大做强城北省级经开区,发展壮大德江经开区综合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关口汽车贸易园、煎茶农特产品加工园、共和黄金水道物流园等园区,推动园区成为招商引资主体,打造产业集聚、创新发展、承接产业转移的开放平台。加快谋划建设黔北(德江)机场临空经济区,积极争取设立综合保税区、保税仓、保税加工区,形成内陆开放平台体系,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自由流动。积极利用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梵净山抹茶大会、梵净山生态文明论坛、中国国际大数据博览会、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等招商平台,充分发挥“水龙节”、傩戏等民族特色节日和民族文化活动平台,全力推动开发开放发展。

三、高质量推进产业大招商

强化产业大招商行动。立足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大力推进产业大招商工作。聚焦“四化”建设,有针对性编制一批高质量招商引资项目,进一步完善和充实招商项目信息库;围绕以“2+n”和天麻、食用菌等五大特色产业为引擎,以五金制品、汽车贸易、新型建材、城市基建和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大力开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招商;紧盯行业龙头、上市公司和产业链衍生性极强的企业开展招商工作,强化本地资源与企业和市场的对接力度,促成产业转移。

第四十节  全力营造高质量营商环境

着力打造高质量的营商环境,确保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营造全县亲商、爱商、重商、护商的良好环境。持续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大力优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实施高质量营商环境行动计划,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完善市场公平竞争机制,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创新融资服务,搭建全县统一的企业融资综合服务平台。构建服务型政府,建立全县一门进、一窗办、一网通平台,完善政务服务流程,建立“1+n”联系服务企业机制。

专栏37  建设高质量营商环境行动计划
透明高效政务环境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覆盖各类投资项目,推动贵人服务平台,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平等竞争市场环境建设。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实行动态目录管理,未列入有效目录的,一律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场监督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建设。营造公正的司法环境,积极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加强公证机构建设,建立完善统一规范、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

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建设。要积极营造稳定宽松的投资环境,保持政策的一致性、连贯性和衔接性,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强化“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招商引资”的意识,共同为投资者架设优良的服务平台,营造“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和谐投资环境。

第四十一节  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把握构建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互促双循环新格局契机,加快塑造内需驱动型经济新优势,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释放我县市场潜力,积极拓展对外需求,加快形成消费与投资良性互动、需求升级与供给升级协调互进的高效循环。全方位扩大我县内需。积极推动居民消费升级,重点推动文化旅游、商务商贸、大健康、文化体育、养老家政等服务作为扩大消费新领域,推动乡村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发展,繁荣发展消费经济;全面启动和支持扩大公共消费,推进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消费需求。全面推动投资需求,着力推动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两新一重”建设,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建设,推动主要产业链各环节及其关联领域融合发展,形成大规模的投资需求。积极扩大外需。全面拓展我县外向型企业供应链,重点开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对外市场,加快融入外部市场供应链,培育对外循环的多元化市场。推动跨境投融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重点引进外资、区域龙头企业,扶持外向型龙头企业和关键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全方位畅通投资和贸易大通道。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

坚强保证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政府主体责任,有效配置各类资源,最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推动规划顺利实施的强大合力。

第四十二节  提高党组织领导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

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对铜仁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有效落实。统筹建立覆盖全县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干部考核体系,创新各级党组织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和方式方法,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健全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加强对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坚定不移深化反腐败斗争,常态化开展党内政治生态研判,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委、市委十项规定,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第四十三节  凝聚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组织、宣传、统战等凝聚服务群众能力,激发全县各族群众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自觉自信。支持和保证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支持县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作用。鼓励和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发挥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做好港澳台、外侨事务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计生协会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老干部工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广泛凝聚群众力量。

第四十四节  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分类推进新形势下农村、城市、机关、学校、国有企业、公立医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领域党组织建设,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持续开展乌江流域基层党建联建共创工作。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做好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培育选树先进典型,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战斗力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立健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制度机制,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制度,稳妥推进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大力推行“村社合一”,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乡镇基层政权和服务能力建设,优化村(社区)设置,加强阵地建设,更加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

第四十五节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一线干部关怀激励机制,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大力发现和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用好各年龄段干部,统筹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巩固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成果,健全基层公务员培养选拔机制。探索建立干部合理流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常态化机制。

第四十六节  强化规划实施和监督

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工作项目化、清单化,确保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一、加强规划实施评估和监督考核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人大批准、政府编制实施、政协监督的发展规划工作机制。按照谁牵头编制谁组织实施的原则,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强化规划组织实施和监测评估,提升规划实施效能。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要明确责任主体、实施进度要求,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确保如期完成。对纳入规划的重大项目要优先列入年度统筹推进计划,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融资安排。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制度,规划编制部门要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发展规划中期评估要重点评估实施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规划实施的建议,评估报告报县人民政府审定后提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同时,强化规划的监督与考核,进一步健全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各类规划编制部门要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及时公布实施进展,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审计和社会各界监督。县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实行规划实施考核结果与被考核责任主体绩效相挂钩。

二、规范规划动态调整和修订

强化规划权威性、严肃性,未经法定程序批准,不得随意调整更改各类规划。当规划实施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原因,造成实际经济运行、社会发展与规划目标发展较大偏离时,或因上级调整相关指标等,经评估确需对县发展规划进行调整修订时,须按照新形势新要求调整完善规划内容,由县政府提出调整建议,经县委同意后,提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县发展规划修订后,相关县级规划相应进行调整修订,由规划编制部门提出建议,经县发展改革部门进行衔接论证后,报原审批主体批准。

三、强化规划统筹管理与衔接协调

坚持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下级规划服务上级规划等位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建立以县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共同组成的全县规划体系。建立健全全县统一的规划管理制度,加强规划目录清单和编制备案管理,推动规划管理数字化信息化。建立健全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强化各类规划与县发展规划目标任务的衔接协调,完善年度计划落实发展规划机制,加强财政预算与公共实施的衔接协调,强化金融、产业、乡镇(街道)和公共政策等政策间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保障县发展规划顺利实施。

名词解释

1.一区五地:“一区”是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五地”是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内陆开放要地、文化旅游胜地、安居乐业福地、风清气正净地。

2.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

3.“1234567”德江打法:“1”是树立一个“脱贫打不赢,一切等于零”的工作理念。“2”是开展“两走进”活动,走进群众家里、走进群众心里。“3”是创建三级指挥体系,实行“县级主令、乡级主攻、村级主战”工作机制,做到统一指令、统一步调、统一行动。“4”是实行干部驻村“四个全划转”机制,党员的党组织关系全员划转至所驻村党支部、工资待遇全额划转到乡镇、日常管理全面划转到村、绩效考核全权划转到乡镇。“5”是统筹发挥五大力量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定点帮扶、一线干部、群众、社会宣传力量作用。“6”是严明驻村帮扶“六严禁”工作纪律,严禁擅离职守、严禁弄虚作假、严禁赌博饮酒、严禁借钱赊物、严禁道德失范、严禁作风粗暴。“7”就是通过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七个方面的成效。顺利实现整县脱贫摘帽、所有贫困人口均已实现脱贫、形成了“2+n”产业发展格局、干部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精神力量得到充分彰显、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4.脱贫攻坚“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5.“三金”合作社经验:“三金”(土地流转收租金、入企打工挣薪金、入股分红金)专业合作社

6.五步工作法: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督促检查、追责问责。

7.“123451”总体思路:“1”是坚持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2”是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3”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4”是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5”是打造绿色德江、产业德江、枢纽德江、人文德江、法治德江;“1”是加快建成新时代黔东北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8.一圈一心一区五带:“一圈”是黔东北城市经济圈,把德江建设成“黔东北城市经济圈”的核心区;“一心”是以青龙、玉水、安化、煎茶、堰塘、共和、钱家、龙泉为城市中心,推进煎茶、堰塘、共和、钱家、龙泉同城化发展;“一区”是乌江生态经济融合区。打造乌江生态经济融合示范区,构建乌江生态经济融合发展重要增长极;“五带”是火车枢纽站发展带、五彩洋山河发展带、黔东北农特产品加工园区发展带、黔北机场发展带、乌江共和枢纽港口发展带。

9.多规合一: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融合到一个区域上,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

10.“2+n”特色产业:肉牛、花椒两大主导产业和茶叶、烤烟、天麻、核桃、脐橙等特色产业

11.一区三园:“一区”是贵州德江经开区综合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三园”是关口汽车贸易园、煎茶农特产品加工园、共和黄金水道物流园。

12.一江三景:“一江”是乌江;“三景”是新滩梦屿、长堡湿地、潮砥古镇。

13.三区三线:“三区”是城镇空间区、农业空间区、生态空间区;“三线”是城镇开发边界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

14.药食同源:指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

15.九通一平:“九通”是信息通、市场通、法规通、配套通、物流通、资金通、、技术通、服务通;“一平”是面向21世纪的新经济平台。

16.“新市民·追梦桥”工程:主要内容是搭“五桥”、建“五家”:搭建群众思想引领“感恩桥”,创建奋进之家;搭建群众创业就业“致富桥”,创建幸福之家;搭建群众排忧解难“连心桥”,创建温暖之家;搭建群众权益维护“平安桥”,创建和谐之家;搭建市民意识培养“融合桥”,创建文明之家。

17.“11513工程”:即一个村发展1个以上规模养殖场,一个组发展1户以上家庭牧场,一个组发展5户以上基本户,一个大户带动3户新增养殖户。50头以上为规模养殖场,11到50头为家庭牧场,3到10头为基本户。

18.肉牛养殖“坳田模式”:核心是小规模、大群体、分户养、集中销。

19.三品一标:“三品”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一标”是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

20.林下经济: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

21.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打造乡村振兴10个示范县、100个示范乡镇、1000个示范村。

22.“一云一网一平台”:实现贵州省政务数据“一云统揽”“一网通办”“一平台服务”。

23.“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24.污染防治“双十工程”: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十大行业治污减排全面达标排放专项行动。

25.粮食安全“三保一提”:保面积、保产量、保品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6.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27.全域旅游“一城、四区”:“一城”:以县城为中心,建成德江县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智慧旅游平台,以城南公园、广场、玉溪河、廊桥为依托,打造大众消费商业旅游休闲街。“四区”:乌江生态文旅功能区、农业公园休闲农旅功能区、地质奇观运动游憩功能区、土家风情康养度假功能区。

28.“隐形冠军”企业:是指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占据绝大部分份额或领先地位,拥有核心竞争力,其产品、服务难以被超越和模仿,但不为公众所熟知的企业。

29.“单项冠军”企业:是指长期专注于制造业某些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的企业。

30.“独角兽”企业:是指具有法人资格,成立时间不超过十年,获得过私募投资且未上市,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

附件1德江县“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序号计量单位十三五完成情况
2020年年均增速±%期末三次 产业结构
完成数增速±%
一 、地方生产总值1亿元145 . 324 . 209 . 55100 . 00
第一产业2亿元34 . 866 . 50——24 . 00
第二产业3亿元29 . 923 . 20——20 . 60
第三产业4亿元80 . 543 . 50——55 . 40
二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亿元15 . 554 . 807 . 96
三 、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亿元88 . 564 . 8013 . 44
四 、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亿元4 . 78-4 . 40-0 . 30
五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亿元17 . 565 . 508 . 55
六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3271 . 005 . 508 . 79
七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0683 . 008 . 5010 . 14
八 、金融机构期末存款余额11亿元137 . 96-0 . 6013 . 56
九 、金融机构期末贷款余12亿元187 . 7315 . 7026 . 27
指标名称十四五规划指标
2021年2022年
目标值增±%三次产业结构目标值增速±%三次产业结构
一、地方生产总值159.8510.00100.00171.847.50100.00
第一产业37.407.3023.4039.806.5023.14
第二产业33.6212.4021.0336.308.0021.11
第三产业88.8310.3055.5795.748.0055.75
二、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5713.0019.3310.00
三、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7.4210.00105.218.00
四、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902.505.002.00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3210.0020.878.00
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65.399.0038804.007.00
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1.3010.0012809.009.00
八、金融机构期末存款余额146.245.00153.305.00
九、金融机构期末贷款余额215.8915.00248.4015.00
指标名称十四五规划指标
2023年2024年
目标值增±%三次产业结构目标值增±%三次产业结构
一、地方生产总值185.247.50100.00199.137.50100.00
第一产业42.396.5022.8844.436.5022.32
第二产业39.348.0021.2442.708.0021.44
第三产业103.518.0055.88112.008.0056.24
二、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2610.0023.3910.00
三、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3.408.00122.478.00
四、公共财政预算入5.102.005.202.00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48.0024.348.00
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520.007.0044426.007.00
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62.009.0015218.589.00
八、金融机构期末存款余额160.655.00168.685.00
九、金融机构期末贷款余额285.2015.00327.9815.00
指标名称十四五规划指标
2025年年均增速±%
目标值增速±%三次产业结构
一、地方生产总值214.067.50100.008.00
第一产业47.226.5022.066.66
第二产业46.128.0021.558.87
第三产业120.728.0056.398.46
二、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7310.0010.00
三、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2.278.008.00
四、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302.002.00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98.008.00
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536.007.007.00
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87.629.009.00
八、金融机构期末存款余额177.005.005.00
九、金融机构期末贷款余额377.0015.0015.0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作者:未知 点击:750次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标签:德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 由于无法获得联系方式等原因,本网使用的文字及图片的作品报酬未能及时支付,在此深表歉意,请《德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相关权利人与机电之家网取得联系。
关于“德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更多资讯

电子样本

低噪音变频发电机组
:张利敏
:18996474224
:重庆贝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个人求购

彭先生 【求购】  石笼网  2024-8-22
陈丽 【求购】  防爆电磁阀  2024-8-22
杨经理 【求购】  勘察表  2024-8-22
陆生 【求购】  蒸汽发生器  2024-8-21
 【求购】  蜂鸣器  2024-8-21
 【求购】  西门子电源...  2024-8-21
刘经理 【求购】  切割机配件  2024-8-21
 【求购】  热源泵  2024-8-21
VIP公司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