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机电之家首页 >> 工程造价>> 工程技术 >> 施工工艺流程 >> 新能源与材料学院校、院级基地简介及2021级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需求
新能源与材料学院校、院级基地简介及2021级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需求

2021年招收材料与化工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67人。材料工程方向33人,化学工程方向34人。其中以校级基地导师组招收3人、以院级基地导师组招收44人,其余以导师自主安排形式招生20人。各校、院级基地简介及2021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需求如下:

一、校级基地

1、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1)企业简介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工程技术研究院)是由原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休斯敦技术研究中心强强联合、重组整合形成,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直属科研机构。工程技术研究院下设7个机关处室、10个研究机构、1个休斯敦研究中心、1个国际业务部、1个实验中心、2个直属单位、2个项目部。拥有油气钻井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美国休斯敦非常规工程技术实验室。现有员工124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高级技术专家16名,教授级高工38名。

“十一五”以来,累计承担国家、集团公司科研课题398项(国家课题50余项),研发形成了以深井超深井钻井、水平井钻井、页岩气钻完井、煤层气钻完井、储气(油)库建设工程、钻井测量、完井压裂和非常规油气藏评价等8套综合技术、18项特色技术为代表的油气钻完井技术体系;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0项,授权专利611件(发明专利199件,国际专利10件),制修订标准182项,发布新产品12项。精细控压钻井系统和连续管作业机被评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十二五”十大技术利器,sdi提速工具获2015年美国e&p工程创新奖和2017年cippe金奖。在井筒工程技术研究和服务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经验。

需求的专业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化学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测井工程、材料与化工、计算机技术等专业

(2)专业实践需求

序号学院(研究院)专业领域研究方向企业导师校内导师需求

人数

1新能源与材料学院材料工程材料工程杨向同周琼1
合计1

2、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1)企业简介

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研究院)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直属的专业研究机构,研究院位于北京市中关村昌平科技园区内,注册资金12亿元,现有专业技术研究人员5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副教授)以上人员200多人,拥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6人,国家石油石化行业安全环保和应急技术专家、中国石油高级技术专家、兼职博士生导师知名专家、教授35人。

研究院拥有国家科技部“石油石化污染控制与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石油石化联合会认定“石油和化工环境保护含油废物处理及资源化工程中心”,同时建有中国石油“hse重点实验室”、“环境监测总站”、“静电检测中心”等安全环保科技支撑平台。研究院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973项目、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和集团公司重大科技项目等120余项,获得了一批优秀科技成果奖,共计获得省部级及各种协会科技进步奖65项。其中集团公司科技成果奖励8项、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6项、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3项。申报“利用油泥热解残渣制备新型采油废水吸附剂的方法”、“一种基于磁记忆效应的弯管损伤扫描检测装置”、“轻质油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及方法”等中国专利共计140项,其中发明专利73项;获得授权专利68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申报软件著作权39项;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26件。牵头或参加标准制定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7项、行业标准32项,企业标准103项。

需求的专业领域:安全工程,地质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动力工程,材料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

(2)专业实践需求

序号学院(研究院)专业领域研究方向企业导师校内导师需求

人数

1新能源与材料学院材料工程腐蚀姜瑞景郑树启1
2陈立强
合计1
3、独山子石化

(1)企业简介

独山子是我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大型石化基地和油气引进、储运、加工的战略枢纽。

独山子石化公司总资产255亿元,具备1000万吨/年原油加工、122万吨/年乙烯生产、45万千瓦发电和500万方原油储备能力,可生产燃料油、管材料、橡胶等15大类500多种产品。公司现有员工1.11万人,其中博士、硕士223人。总资产240亿元,具备1000万吨/年原油加工、140万吨/年乙烯生产、45万千瓦发电和500万方原油储备能力,可生产燃料油、管材料、橡胶等15大类500多种产品。陆续建成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化工催化剂及新材料评价试验基地、中国石油合成橡胶研发基地、中国石油原油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聚乙烯管材加工应用技术中心、新疆橡塑材料重点实验室、自治区级劳模创新工作室等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公司在合成树脂产品开发和加工应用评价、合成橡胶产品开发和加工应用评价、含硫原油加工工艺、炼化装置腐蚀监测与防护等领域形成一定技术优势,可为炼化生产提供全面、高效技术支持和服务。累计完成国家和集团公司科技项目近百项,自行完成科技开发和科技攻关项目500余项,取得国家授权专利1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0余项。

需求专业领域:材料工程

(2)专业实践需求

序号学院(研究院)专业领域研究方向企业导师校内导师需求

人数

1新能源与材料学院材料工程合成树脂席军周琼1
合计1
二、院级基地

1、军事科学院军事新能源技术研究所

(1)企业简介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于2017年调整组建,作为新军事科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军队建设发展,以及网络信息、后勤和装备等重大体系建设研究的历史使命。组建以来,系统工程研究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强军目标,忠实践行主席训词,瞄准建设高水平军事系统工程科研机构目标,坚持理技融合创新理念,坚持总体论证和实体科研双轮驱动,走实顶层谋划、趟开军民融合、拓展军工合作、固强军种联合、探索国际交流5条发展路径,持续推进力量聚合、体系融合、资源统合、保障整合,由多名院士专家担纲领衔,全面提升体系化新质科研能力,在开创高水平系统工程科研新局面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军事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前身为军委后勤保障部油料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是全军从事通用油料、油料装备、油料管理保障技术等研究的综合性科研单位。军队编制体制调整后,成为我军军事能源建设发展的总体论证单位和跨平台跨体系引领性能源技术的主体研究力量,肩负着全军军事能源体系设计、新型能源、电能保障、特种燃料、通用油料、油料装备器材、能源安全、智慧能源等的需求论证、技术研究、标准研编、试验试制、转化应用等职能任务。单位拥有多个军队特色专业,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检测实验手段先进配套,具有国家计量检测认证资质;科研队伍中硕士博士比例达92%,先后4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4人获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完成科研课题七百多项,二百多项成果获奖,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和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新型能源、油料、电力等科技领域具有较强的体系公关能力。

工作站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三家店东街1号

工作站联系人:蔡利海

联系电话:15311478197

基地对口联系学院:新能源与材料学院

主要需求的专业领域:材料工程、化学工程

(2)专业实践需求

序号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研究方向企业导师学校导师需求人数
1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邵伟光叶海木1
合计1
2、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1)企业简介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国家纳米中心”)是由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共同建设,2003年12月获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纳米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理事会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等单位选派代表组成。

国家纳米中心定位于纳米科学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目标是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纳米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中国纳米科技领域国际交流的窗口和人才培养基地。在努力为中国纳米科技发展提供支撑的同时,国家纳米中心还致力于促进国家纳米科技产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以期为中国纳米科技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出贡献。

国家纳米中心现有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纳米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纳米系统与多级次制造重点实验室。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设有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研究室,纳米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设有纳米表征、纳米标准2个研究室,纳米系统与多级次制造重点实验室设有纳米器件、纳米材料、纳米制造与应用基础等6个研究室。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于2018年12月成立了理论室、纳米加工实验室。此外,国家纳米中心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等单位共建协作实验室19个。

国家纳米中心设有办公室、科技处、人事处、教育处、财务处、科技发展与促进处、行政处、资产管理处等8个职能管理部门。

国家纳米中心设立纳米技术发展部,致力于公共开放平台建设,为纳米科技研究提供支撑,主要从事纳米检测技术服务,开展相关培训和研发工作。

国家纳米中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5年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凝聚态物理、物理化学、材料学和纳米科学与技术等4个专业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凝聚态物理、物理化学、材料学、生物物理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等7个专业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2018年,国家纳米中心科研工作再上新的台阶,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在nature自然指数最新排名中,国家纳米中心位居全院第五位。2016年,按照中国科学院的统一要求,国家纳米中心顺利通过了纳米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筹建的验收,标志着卓越中心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截至2018年底,国家纳米中心共有在职职工258人。其中科技人员194人、支撑人员36人,包括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56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82人。共有在学研究生418人(其中硕士生192人、博士生226人)、在站博士后42人,联合培养研究生410人。

十多年来,国家纳米中心立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机构的科技竞争力显著提高。基础研究方面,我们面向交叉学科前沿,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在纳米表征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自组装研究、碳基新原理器件研究、功能导向纳米材料研究和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研究等科学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创新成果。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开展产业核心技术探索研究,在纳米复合涂层材料应用于电力设备防污闪、艾滋病预防药物研制、生化检测试纸的低成本打印技术和全自动微流控核酸检测芯片及仪器等技术研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技术支撑体系方面,以技术标准与战略研究工作为主,初步搭建了我国纳米测量用标准体系,形成了标准物质和标准方法研制的系列化和多样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纳米标准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国家纳米中心是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9)、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技术委员会纳米专业委员会、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纳米科学技术分会的挂靠单位。国家纳米中心与英国皇家化学会联合主办的英文期刊nanoscale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

工作站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11号

工作站联系人:唐智勇

联系电话:010-82545546

基地对口联系学院:新能源与材料学院

主要需求的专业领域:材料工程、化学工程

(2)专业实践需求

序号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研究方向企业导师学校导师需求人数
1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腐蚀与防护工程孙向南陈长风1
2腐蚀与防护工程祝向伟于浩波1
3先进功能材料何军李永峰2
4涂斌
5石油工程材料祝向伟董玉华1
6高分子材料工程孙向南丛川波1
7先进功能材料王浩相文峰1
8先进功能材料李莉莉邢颖1
9先进功能材料王浩高旸钦1
10化学工程先进功能材料徐建勋李永峰1
合计10
3、钢铁研究总院

(1)企业简介

钢铁研究总院成立于1952年,是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钢铁研究总院是我国冶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机构,也是我国金属新材料研发基地、冶金行业重大关键与共性技术的创新基地、国家冶金分析测试技术的权威机构。多年来先后承担了大量863、973、国防军工、自然基金等国家重大项目和课题,在海洋、陆地、航空、航天、核技术等军工领域和国民经济主要行业领域都展示了不凡的研发实力,涵盖了我国60%以上关键冶金新材料和85%以上的军工新材料的研制任务,先后为我国“两弹一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飞船”、“嫦娥”探月工程、新型歼击机、军工电子材料、舰船、新型坦克、火炮以及常规武器等国防工程和冶金、能源、交通、建筑、海洋工程、桥梁、机械、电子等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所需先进材料及其制品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钢铁研究总院现拥有各类科技成果5000余项,包括国家级奖励31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15项,授权专利2500余项,软件著作权登记302项。

钢铁研究总院拥有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进钢铁流程及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金属材料涂镀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钢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6个国家级中心和实验室以及25个省级中心及7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510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2.26%。其中,具有高级以上职称人员1112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0.18%;各类技能人员总数为4750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5.05%。

钢铁研究总院现有两院院士10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2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全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7人,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得者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3人。钢铁研究总院设立研究生院,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现有博士生导师62人,硕士生导师112人,共培养博士生345人,硕士生1010人。

钢铁研究总院研发领域主要涉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艺与工程、工业自动化与过程控制、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等。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研发领域覆盖了合金钢、高温合金、金属功能材料、难熔合金、粉末冶金材料、焊接材料、工程用钢材料、生物医学工程材料、表面技术与腐蚀防护、特种陶瓷与耐火材料以及非晶微晶合金等。多年来,钢铁研究总院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中突破了众多关键技术,取得了大批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新一代钢铁材料重大基础研究”以钢铁研究总院为依托,通过i期(1998~2003年)、ii期(2004~2009年)和iii期(2010年~)研究,使碳结构、微合金钢、合金结构钢的强度翻番(i期)、寿命大幅度提高(ii期),并在该基础上,针对建筑、汽车、能源等领域所需钢材的服役性能要求,开展高性能钢的组织调控理论和技术基础研究,大幅度提高高性能钢材服役安全性;钢铁研究总院率先研发出超高强度第三代汽车钢(强塑积≥30gpa%)技术,并与太原钢铁公司合作,成功地在工业生产流程上开发出第三代汽车钢热轧板卷和冷轧板,率先在国际上研发出第三代汽车钢产品及工业生产技术,这一突破性成果具有世界领先水平;钢铁研究总院在材料基础科学研究中系统阐明了晶界、空位和溶质原子交互作用引起晶界结构、成分和性能的变化规律,建立了非平衡晶界偏聚、晶界滞弹性弛豫和晶间脆性断裂理论体系,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在冶金工艺与工程技术研究方面,钢铁研究总院承担了我国冶金行业60%以上共性和前沿技术开发任务,并致力于冶金工艺与工程技术研究的成果转化和系统集成,形成了独特具特色的工程承包与设计能力,涉及的领域有:炼铁、炼钢、连铸、先进轧制、高效连续涂镀、连续退火、酸洗、铁合金、表面工程、等静压技术与装备、钢管工程、以及大型非标设备设计制造等,其中,球团及小球烧结、高炉喷煤、转炉溅渣护炉、高效连铸、长寿转炉复吹等重大关键技术的开发推广,为行业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钢铁研究总院以牵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为契机,联合行业优势力量组建了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撑首钢京唐钢铁公司建成国际一流钢铁示范工程。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集钢铁产品制造、高效能源转换和大宗社会废弃物处理三大功能于一体,促进现代化钢铁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我国钢铁产业节能减排和产品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钢铁研究总院作为我国冶金行业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研究的主力军、创新基地,涉及计算机应用、电气传动、检测仪器仪表等,在智能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技术、能源与能源利用技术、大功率交流调速技术、高压大功率晶闸管、数字交流伺服、激光以及节能仪表、大型液压伺服系统技术及缓冲技术等技术等领域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水平:1993年完成国内第一套交交变频同步电机调速系统;1996年完成第一套全数字控制交交变频调速系统;1999年完成攀钢1450mm第一套热连轧机主传动交流调速系统,荣获“国家九五重大装备技术攻关优秀项目”;2001年完成安徽淮南第一套交交变频矿井提升机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钢铁研究总院还成功研制国产7500kva大功率igct交直交变频调速系统,缓解了当前目前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装备的大功率交直交变频装置全部依赖进口的状况,使得我国在大功率交直交变频的理论研究、工程技术、装备制造等关键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项目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工作站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76号

工作站联系人:胡嘉俐

联系电话:010-62182990

基地对口联系学院:新能源与材料学院

主要需求的专业领域:材料工程

(2)专业实践需求

序号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研究方向企业导师学校导师需求人数
1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腐蚀与防护工程姚春发陈长风1
2石油工程材料潘涛赵昆1
3石油工程材料柴锋詹洪磊1
4先进功能材料贾书君李宁2
5戈磊
6先进功能材料孙新军陈立强1
7先进功能材料毕中南郑树启1
合计7
4、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

(1)企业简介

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成立于2011年12月,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创新“特区”,致力于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空间科学与空间技术实验室。

钱学森实验室继承和发扬钱学森精神,坚持“任务为经、学科为纬”、“先问新不新、再问成不成”、“自主研究为主,组织研究为辅”的创新理念,确立了“创意中心、研究中心、孵化中心”的业务定位,建立了“战略研究、系统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三位一体的创新业务发展体系,目前已建设成为中央军委科技委全国首家创新工作站、国防科技工业空间技术创新中心、集团公司航天系统发展研究中心三个开放、汇聚、协同的创新平台。

钱学森实验室致力于通过探索创新管理的新机制,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吸引一批海内外高水平研究型人才,在空间科学与空间技术领域形成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目前,钱学森实验室实行了以pi制、合弄制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实行了以同行评价为核心的、类似tenure-track的聘期考核制度,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段宝岩、郑平、邹志刚、汪卫华、杨孟飞、郑晓静等院士领衔的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团队,同时聘请了叶永烜院士、maria a. barucci博士等专家参与空间科学相关的研究工作。

钱学森实验室通过搭建开放的合作平台,致力于发展成为中国航天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的窗口与纽带,为未来的空间系统与任务创造新机遇。实验室目前已经与美国行星科学研究所、俄罗斯齐奥尔科夫斯基宇航科学院等海外机构,浙江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国内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召开了一系列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通过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研究合作。目前,钱学森实验室正在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共同围绕中央军委创新工作站、科工局创新中心、未来国家重大专项、空间科学任务等领域开展战略论证、任务定义、应用基础、关键技术、载荷仪器等方面的研究。新时代,新阶段,钱学森实验室秉承开放的初心诚邀海内外各界广泛联合,探索空间技术的未知世界,共铸“航天梦”,推动人类航天事业不断前行!

实验室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主任由主管创新工作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领导担任,1名副主任为常务副主任,同时兼任院研发中心主任。实验室设学术委员会。下设机构由三部分组成:核心实体部分、整合部分、联合部分。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负责审议实验室的目标、研究方向、重大学术活动、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学术委员会将聘请两院院士、资深专家组成。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及院属各单位研究实验场地及试验验证设备设施均向实验室开放,供其研究开发使用。根据国家对于重大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的立项意向,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国家立项课题;针对集团公司对于重大领域研究和技术攻关意图,承担集团公司委托研究的课题;根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主营业务及技术发展需要,承担一院立项的课题。实验室日常运营资金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自筹资金解决,重大课题研究可根据课题立项渠道筹措资金,包括国家投入、联合研发投入,以及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配套投入,集团公司创新基金可根据年度创新工作项目及计划予以支持。

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由固定和流动两部分人员组成。其中,固定人员由研发中心现有研究室人员构成,长期专职从事研究工作;流动人员将根据课题研究需要,集中集团公司内外各领域高端人才组建课题研究项目团队,开展阶段性研究工作。

实验室将充分发挥和利用集团公司内外的专家院士资源,聘请有影响力的专家院士作为各领域研究顾问,指导开展研究工作。实验室将建立访问学者制,通过与国内外大学、工业部门、科研院所等双向交换访问学者,推动技术开放交流、合作创新和技术转移。实验室将通过规范程序和健全制度,允许专家学者自带相关项目进入实验室,利用实验室的条件开展研究工作。实验室将实行课题招标制,对设立的自主研究课题或探索性研究选题实行课题招标制,相关科研院所、高校等可通过竞标参与课题研发,合作攻关。实验室将坚持国际化原则,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参与重大国际合作计划。实验室将实行委托研究制,可对实验室课题进行分解,由具有研究能力和条件的单位或院所对综合性课题的一部分进行独立研究,其研究过程受实验室监督、控制,研发成果与实验室共享。

工作站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友谊路104号

工作站联系人:李萌

联系电话:010-68113054

基地对口联系学院:新能源与材料学院

主要需求的专业领域:材料工程、化学工程

(2)专业实践需求

序号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研究方向企业导师学校导师需求人数
1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石油工程材料李萌崔立山1
2李萌郝世杰4
3赵少凡
4王鹏飞
5刘宇飞
6刘宇飞杨峰1
7赵少凡于开元1
8张雁姜大强1
合计8
5、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管理中心

(1)企业简介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管理中心面向黄河三角洲地区,重点围绕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新能源、石油装备、油区污染治理、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领域,组织实施科技项目,开发技术成果和专利,引进和培养人才。研究院管理中心为厅级社会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2012年,东营市编办核准批复了研究院管理中心机构编制方案。目前有工作人员17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7人;专家委员会20人。

研究院管理中心作为推进市校院所合作领导小组工作机构,经常性开展互访活动,积极完善市校合作管理服务,建立日常联系及沟通协调机制。目前,联系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56家,推动与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3家,累计实现市校领导互访交流70余次,初步形成符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市校合作体系。研究院与研究院管理中心引进“泰山学者”1名、“黄河三角洲学者”3名。牵头发起成立了东营市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实现了人才工作与省里的多维度对接。

联合中科院、山东大学、济南大学等院校资源,启动河流资源要素配置等项目研究。依托内设机构黄河口研究中心,对接黄河水利委员会,促成市政府和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共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支持中科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申报国家级野外台站。支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营科学技术研究院建设,在污水污泥资源化处理利用技术研究等方面加强合作,促成校企合作项目落地10项。支持山东师范大学东营研究院在农高区引种1200余份藜麦种质资源,并筛选出2个适宜本地种植的商业应用新品系。支持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东营高新区、东营港开发区实施技术成果转化7项。与聊城大学联合开展我市肉羊疾病防控和育肥技术研究与传播。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建设流程型企业智慧制造云平台,开发“智能数据演化系统”等应用工具,举办技能知识学习专题班,为我市企业提供利用技术信息、解决技术难题、促进技术进步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平台。

引进清华大学研究员、泰山学者杨振忠及其团队,建设janus材料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联合开展janus材料产业化开发与项目应用。专家团队围绕油污水分离,开展janus材料开发、中试生产、功能化工艺研究及janus材料在含油污水中的应用研究等具体工作,成功突破了 janus 材料难以大规模制备的瓶颈问题,在世界范围首次实现了janus材料的规模化制备,并建立了 janus 材料吨级生产工艺包。同时,建成了首条含油污水处理系统,通过油水分离,实现了石油回收和中水回用,带动油田环保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大幅提升。

与省科院生物所合作,引进省突贡专家杨合同研究员开展逆境植物培育相关研究工作。杨合同研究员及其团队开展椒样薄荷的耐盐品种选育及盐碱地栽培技术研究,开发椒样薄荷精油提取技术。团队培育的“科院1号”耐盐椒样薄荷品种通过了山东省审定,在东营连续种植3年,能耐受0.8%的nacl胁迫,在含盐量为0.4%的盐碱地上能够实现亩产茎叶1000kg,经济价值非常明显。建成100余亩耐盐碱植物示范基地和黄河三角洲耐盐植物种质资源库,“耐盐椒样薄荷品种选育及开发利用”获2015年度东营市科技进步奖。

支持广饶武汉理工大化工研究院在东营开展工作。广饶武汉理工大化工研究院主要依托广饶县内企业资源和产业基础,建立现代化工技术研发基地,实现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培养化学化工与材料技术研究开发高水平人才队伍,为促进化工行业发展提供关键技术和创新人才支撑。目前,广饶武汉理工大化工研究院已与东营科技职业学院、广饶科力达石化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项目合作,鄢烈祥教授入选首届“创业齐鲁,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优胜人选。

研究院管理中心与中科院黄河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营科学技术研究院、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拥有先进的分析检测设备,可确保研究生开展研究工作。

工作站地址:山东东营南一路财金大厦

工作站联系人:郝媛媛

联系电话:0546-8010808

基地对口联系学院:研究生院/新能源与材料学院

主要需求的专业领域:化学工程

(2)专业实践需求

序号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研究方向企业导师学校导师需求人数
1材料与化工化学工程炼化陈健斌周红军3
2催化姜伟丽
3催化班帅
4储能电池,纳米碳材料苗力孝孙晖3
5新能源储能电池,纳米碳材料王春霞
6储能电池,纳米碳材料班帅
7环境修复蔺爱国王雅君2
8环境化工江皓
9储能电池,纳米碳材料魏志凯李宇明1
10钻井液开发严波孙晓华1
合计10
6、四川亚联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简介

四川亚联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亚联高科)成立于2000年9月18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以“领先科技、优质服务”为企业宗旨,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成都市企业技术中心。亚联高科是中国氢能标准化委员会成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燃料电池分会成员、长三角氢能基础设施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亚联高科技术中心在编人员53名,专职从事技术开发,其中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11人、硕士11人,专业涵盖了工艺主导专业(包括总图、管道、材料)、设备、自控、电气、建筑、结构、技经、共用工程专业(给排水、热工)等。技术中心的整体素质较高,形成了以博士、高级工程师为技术带头人,以硕士、中级职称人员为骨干,以其他技术人员为后备力量的综合实力较强的人才队伍。

企业主要以分布式能源解决方案和氢气制备、分离提纯、氢气应用的专业技术公司。现有:(1)已有制氢技术为:甲醇裂解重整制氢、天然气水蒸汽重整制氢、变压吸附分离提纯氢气、小型甲醇制氢机等;(2)即将推向市场的产品有:小型甲醇制氢机及后备电源系统、小型天然气重整制氢及后备电源系统。

亚联高科注重和关注技术创新,积极投入新能源、新材料等相关的技术研发和解决方案。针对工业气体(h2、co、co2、ch4 、n2 、o2等)的制备、分离、提纯,开展了技术开发、技术集成、工程设计、工程建设、工程服务等应用目标主导的技术开发,研发了针对性的工业催化剂、psa专用程控阀门、双氧水、甲醇技术等专业气体工程技术。公司下设氢能研发中心,是以新技术、新工艺开发作为核心任务,主要从事氢能产业链相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先后在高效甲醇制氢铜系催化剂,宽温区无镉中变催化剂,高效co铜系吸附剂等催化剂技术,催化燃烧甲醇制氢工艺技术、小型天然气转化炉、小型甲醇制氢机及后备电源系统、超大型甲醇转化器上取得技术突破,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发中心先后获得四川省,成都市企业技术中心称号,拥有先进的研发设备和硬件设施。亚联高科能为来企业的研究生提供从生活学习、劳务报酬到研究开发和实践所需的条件,公司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能合规管理来企业工作站学习和实践的人员。

亚联高科专业从事制氢技术19年,奠定了中国制氢专家的专业地位,承接多个国家顶级项目, 例如:2007年上海安亭加氢站中氢气提纯项目、2008年北京奥运会氢气站中50nm3/h天然气制氢项目、2010年上海世博会氢气站项目、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氢气站项目、海南卫星发射中心氢气站项目、航天部北京101所氢气站项目。参与6项国家863项目:如:2005年,国家863燃料电池重大专项“燃料电池汽车高压氢气加气站及供氢技术研发”氢气提纯项目、2007年,国家863燃料电池重大专项“天然气制氢及高压氢气加氢站研发”---子项目:50nm3/h天然气水蒸汽转化制氢装置。

亚联高科秉承“领先科技、优质服务”的企业宗旨,成长为享誉国内外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成都市企业技术中心。公司于2008年10月改制为股份公司,是成都市高新区重点培育企业,“四上”企业。

亚联高科已获得国家专利38项,其中发明专利16项。获得美国和欧盟的专利各1项,出口世界各国的设备达32余套,是世界一流气体公司的合格供应商。公司主要技术人员编制1项国家标准《甲醇转化变压吸附制氢系统技术要求(gb/t 34540-2017)》,参与编制6项国家标准、2项国际标准:《变压吸附提纯氢系统技术要求(gb/t 19773-2005)》、《加氢站技术规范(gb50516-2010)》、《加氢站安全技术规范(gb/t 34584-2017)》、《氢系统安全的基本要求(iso/tr 15916-2004)》、《变压吸附提纯氢用吸附器(gb/t 29412-2012)》、《变压吸附分离提纯氢系统(iso/tc17971)》、《甲醇转化变压吸附制氢系统技术要求(gb/t 34540-2017)》、《质子交换膜燃料甲醇转化变压吸附制氢系统技术要求(t/ceca-g 0015-2017)》、《电池汽车用燃料 氢气(t/ceca-g 0015-2017)》。

在以氢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为主的同行业中,亚联高科以其自身的业务范围及业绩、专业的资质、获得的专利和各种奖项以及领先国内、齐平国际的先进气体技术等巨大优势,已属行业翘楚。

工作站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双流航空港长城路一段201号

工作站联系人:严莎

联系电话:18628005007

基地对口联系学院: 新能源与材料学院

主要需求的专业领域:化学工程

(2)专业实践需求

序号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研究方向企业导师学校导师需求人数
1材料与化工化学工程工业催化、氢能王业勤余长春1
合计1
7、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

(1)企业简介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是中国石化直属的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综合性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创建于1956年。石科院以石油炼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主,注重油化结合,兼顾相关石油化工技术的研发。

科研队伍:石科院下设17个研究部门,拥有一支综合技术优势突出的科研队伍,职工总数为1312人,各类技术人员96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05人,高级技术人员454人;博士207人,硕士247人。

科研条件:拥有近千套中小型炼油和石油化工试验装置及各种化学分析仪器,涉及炼油工艺、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添加剂以及油品应用研究等领域。

研究部门:石科院下设炼油工艺与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石油化工催化材料与反应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石油炼制技术研发中心、中国石化润滑油评定中心、中国石化水处理技术服务中心等机构。是全国石油产品标准化归口单位,是国家石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炼制分会的挂靠单位,是《石油学报》、《石油炼制与化工》和英文版的《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and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3个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单位。石科院下设研究生部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化学工艺、应用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和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的授予权。

另外,国家石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炼制分会也挂靠在石科院;是《石油学报》、《石油炼制与化工》和英文版的《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and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3个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单位;是化学工艺、应用化学专业博士学位,以及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和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研究领域:石科院以石油炼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主,注重油化结合,兼顾相关石油化工技术的研发。近年加强了在新型替代燃料和新能源领域的创新,正在向全方位的以炼油为主、油化结合的能源型研发机构转变。多年来,石科院在技术创新方面既重视与企业和设计单位的合作,注重市场拉动的作用,又十分重视开展导向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积累科学知识和工艺、工程经验,发挥知识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石科院拥有从原油评价到各项炼油工艺技术及催化剂开发,直到石油产品研制和评价的全炼油厂成套技术的开发实力和研发优势。科研业务领域包括:清洁汽/煤/柴油生产技术、劣质和重质原油加工技术、油化结合技术、芳烃生产技术、石油产品生产技术、石油化学品生产技术、石油替代资源研究、炼化技术基础、计算机技术应用以及分析测试等配套技术共十个方面。

科研成果: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石科院已经成为科研力量雄厚、装备齐全,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科研开发和技术咨询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获得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773项,国家级奖励100项。其中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

从中国国情出发,以技术创新为目标,先后开发了一批具有国内外领先和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在催化裂化技术领域,开发应用了以重质油为原料多产丙烯的催化裂解技术(dcc)、多产液化气和汽油的催化裂化技术(mgg和argg)、多产异构烯烃的催化裂化技术(mio)、多产丙烯和乙烯的催化热裂解技术(cpp),全大庆减压渣油催化裂化工艺(vrfcc),焦化蜡油吸附转化dncc催化裂化技术,以及chv、lv抗钒裂化催化剂和rhz、chz、obit、lanet系列等30多个品种催化裂化催化剂。在加氢技术领域,开发应用了中压加氢改质技术(mhug)、中压加氢裂化技术(rmc),中间基原油生产hvi基础油技术,润滑油基础油临氢降凝和加氢处理技术,rl系列润滑油加氢处理催化剂,以及以rn、rs系列催化剂为代表的11个系列32个品种加氢精制、加氢改质、加氢处理、加氢裂化催化剂。

在芳烃生产技术方面,开发应用了半再生和连续重整系列催化剂,ski系列异构化催化剂,以及抽提、苯烃化等一批催化剂和工艺技术。在重油深加工技术方面,开发应用了适合渣油深加工的焦化-催化裂化、溶剂脱沥青-催化裂化、缓和热转化-溶剂脱沥青、焦化蜡油加氢处理-催化裂化、溶剂脱沥青-加氢处理-催化裂化等组合工艺技术,以及石油针状焦生产技术等。在石油产品方面,开发出了多种牌号的中高档内燃机油、齿轮油、液压油、工业润滑油、金属加工工艺用油、润滑脂,国防、军工、航天所需的多种特种润滑油、脂及添加剂等;在计算机技术方面,有原油评价知识库、炼油工艺模拟软件、生产过程先进控制技术及炼油生产调度作业系统等。

开发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要求的清洁燃料生产技术,以及最大限度地增加轻质油收率、增产柴油的技术,为企业技术进步和降本增效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始终是石科院研究开发的重要目标。

近几年来,根据市场需求,石科院适时开发了多项企业急需的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

在增产柴油方面,开发了多产柴油的mlc-500、dmc-2裂化催化剂、adc-971多产柴油助剂,多产柴油和液化气的催化裂化技术(mgd)、多产中间馏分油延迟焦化新工艺、兼顾多产柴油的高辛烷值裂化催化剂和柴油流动改进剂等;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开发了低品质汽油催化改质技术、劣质柴油加氢改质提高十六烷值技术(rich),以及提高大庆类原油催化裂化汽油辛烷值docp、docr、sdop催化剂等。

此外,在高等级道路沥青/改性沥青生产技术、水处理剂及污水回用技术、聚烯烃催化剂、炼厂用化学品、油田化学品、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c5/c6异构化催化剂和工艺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004年,在重点项目研发方面,石科院成功开发了催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rsds)、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异构降烯烃技术(ridos)、溶剂脱沥青-脱油沥青气化-脱沥青油加氢进催化组合工艺技术、炼油厂节水减排成套技术等项目。多产异构烷烃的催化裂化工艺(mip)在石化企业得到大面积应用,px吸附剂首次工业应用成功,己内酰胺成套技术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通过鉴定,乙苯/苯乙烯技术在国内单套最大乙苯工业装置投产。全年通过技术鉴定或评议的项目43项,取得创新性技术成果的数量是近年来最多的一年。

科研合作:石科院与国内60个炼油、石化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同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百家公司建立了业务联系,与国际上30多个科研机构和学术组织保持着密切的交往。石科院将继续保持并发展与国内外石化企业和科研机构等的密切联系,秉承既有的开拓创新精神,开发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努力建设“世界级以炼油为主、油化结合的能源型研究开发中心”。

工作站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8号

工作站联系人:侯研博

联系电话:010-82368860

主要需求的专业领域:化学工程、材料工程

(2)专业实践需求

序号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研究方向企业导师学校导师需求人数
1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石行波李勃天1
2高分子材料工程张凤波孟晓宇1
合计2
8、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昌平基地)

(1)企业简介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以下简称石化院)是根据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党组和股份公司管理层的决定,于2006年6月在原股份公司炼油化工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上组建的直属炼化科研机构,是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下游唯一直属研究院。

石化院下设兰州化工研究中心、大庆化工研究中心以及北京院部13个研究室。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石油石化污染物控制与处理重点实验室-环境催化研究中心;石化行业重点实验室4个:催化裂化、清洁燃料、合成橡胶、催化蒸馏;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级重点实验室5个:重质油加工、清洁燃料、合成树脂、原油评价、碳一化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级试验基地5个: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制备工艺、聚烯烃催化剂与工艺工程、加氢催化剂与工艺工程、合成橡胶、化工催化剂评价。拥有包括dcr、ace、tref、nmr、24通道催化剂制备装置、透射电子显微镜在内的数千台套仪器设备和加氢评价试验基地(71套装置)、高通量催化剂制备平台 、fcc催化剂dcr-cps评价装置、75kg/h聚丙烯中试装置、50kg/h聚乙烯中试装置等标志性装备。全院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3.8亿元。石化院内设有国家级技术机构5个:国家合成橡胶质量检验中心、中国石油化工专利信息平台、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委员会合成橡胶分技术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服务示范机构、兰州中心化工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和大庆中心石化产品检验中心通过国家资质认证;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级技术机构6个:集团公司炼化专业标准委员会秘书处、集团公司炼化清洁生产中心、集团公司北京石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集团公司兰州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石油燃气管管材分级评价中心、中国石油应对欧盟reach法规技术支持中心。编辑出版《合成橡胶工业》和《石化技术与应用》2种国家核心期刊。设有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硕士点5个,共有员工1115人,其中集团公司高级技术专家42人,教授级高工46人,硕士、博士478人。

石化院主要从事炼油、石油化工工艺和催化剂研发,合成树脂和合成橡胶等新产品开发,炼化节能环保技术开发、炼化产品标准化和质量检测、炼化知识产权研究、炼化科技信息研究、炼化科技人才培养等。2006年以来,共申报专利2887项,授权1503项,获金奖提名1项,优秀奖18项。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3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

工作站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西沙屯桥西中国石油创新基地a42地块

工作站联系人:孙卫国

联系电话:010-80165310

主要需求的专业领域:化学工程

(2)专业实践需求

序号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研究方向企业导师学校导师需求人数
1材料与化工化学工程先进功能材料史春风李永峰1
合计1
9、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规划总院

(1)企业简介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cppei)是中国石油直属的决策支持机构,是石油石化工程总体规划及建设项目前期研究中心、油气田开发地面建设技术支持服务中心、石油技术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油气信息业务支持中心。在战略研究、规划可行性研究、咨询评估、技术经济研究、科技开发与设计论证等领域中,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建院20多年来,cppei已发展成为中国石油行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综合性咨询机构。

cppei现有油气集输、油气储运、炼油、石油化工、技术经济、环境工程、安全工程、信息工程和计算机应用等20多个主体专业和辅助专业的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26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60人,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员工总数的80%。建院以来,先后主持或参加了“西气东输”、“科威特27号集油站”、“中俄油气管道”等国内外大、中型项目的规划、可行性研究、咨询以及设计工作,共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90余项,取得一大批专利和专有技术。

在技术和全球化引导石油工业进入21世纪的今天,cppei将坚持以“中国石油效益最大化”为工作基点,以“科学、求真、务实”为工作准则,以更高层次的“一流成果、一流人才、一流管理、一流装备”为工作目标,按照国际咨询顾问公司模式,为创建一流的决策支持机构而奋斗。并愿与各界朋友一道,携手共创中国石油工业美好明天!

工作站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西路3号

工作站联系人:杨宏伟

联系电话:82383036

基地对口联系学院: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主要需求的专业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2)专业实践需求

序号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研究方向企业导师学校导师需求人数
1材料与化工化学工程油田化学品开发巴玺立李永峰1
2刘烨1
合计2
10、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1)企业简介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简称中国特检院)于1979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直属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科研事业单位,是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领域具有较强实力的检测研究机构。拥有各类仪器设备2900台(套),实验室或试验区域14个,合作建立的各类实验室和新技术推广应用中心20多个。拥有国家质检总局授批的油气管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结构健康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重点实验室、无损检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等,已获国家批准筹建的“国家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技术研究试验基地”,包括13个研究试验中心、65个实验室。目前,已建成材料性能研究实验中心、燃烧器检测中心、结构强度分析中心、压力管道元件型式试验中心、无损检测中心、化学分析中心,建成了埋地管道不开挖检测技术实验室、承压设备检测技术实验基地、水爆试验实验室、气瓶型式试验室、游乐设施设备型式试验室等,拥有项目相关的油气管道探测、检验检测、三维扫描、分析评价等各种仪器设备200多套。

中国特检院长期致力于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及相关产品的安全质量工程,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资源和科研能力,在特种设备安全工程技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和管理基础,已经得到了行业的充分认可。

工作站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西苑2号

工作站联系人:王俊强

联系电话:13811725521

基地对口联系学院: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主要需求的专业领域: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动力工程

(2)专业实践需求

序号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研究方向企业导师学校导师需求人数
1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腐蚀与防护工程赵博陈长风1
2李迎超1
合计2
附件:新能源与材料学院校、院级基地导师组信息汇总表

作者:未知 点击:104次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标签:新能源与材料学院校、院级基地简介及2021级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需求
* 由于无法获得联系方式等原因,本网使用的文字及图片的作品报酬未能及时支付,在此深表歉意,请《新能源与材料学院校、院级基地简介及2021级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需求》相关权利人与机电之家网取得联系。
关于“新能源与材料学院校、院级基地简介及2021级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需求”的更多资讯

电子样本

低噪音变频发电机组
:张利敏
:18996474224
:重庆贝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个人求购

彭先生 【求购】  石笼网  2024-8-22
陈丽 【求购】  防爆电磁阀  2024-8-22
杨经理 【求购】  勘察表  2024-8-22
陆生 【求购】  蒸汽发生器  2024-8-21
 【求购】  蜂鸣器  2024-8-21
 【求购】  西门子电源...  2024-8-21
刘经理 【求购】  切割机配件  2024-8-21
 【求购】  热源泵  2024-8-21
VIP公司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