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机电之家首页 >> 工程造价>> 工程案例 >> 市政建筑 >> 丹尼尔·里伯斯金:应用现代的手法重建圆明园
丹尼尔·里伯斯金:应用现代的手法重建圆明园

RPHANS: 2; LETTER-SPACING: normal; COLOR: rgb(0,0,0); BORDER-TOP: 0px; BORDER-RIGHT: 0px; WORD-SPACING: 0px; bbbbbbb-TOP: 0px;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丹尼尔·里伯斯金:之所以这么晚才来中国是因为我一直在等待一个真正有重要意义的项目,而且客户要能认可我的经验和兴趣点。现在机会来了,我可以同武汉这个伟大的城市合作,为它设计一座博物馆,让全世界都了解中国以及武汉市的现代化进程。

  为中国设计建筑有什么不寻常的经验吗,比如是不是要考虑到风水或其他东西?

  丹尼尔·里伯斯金:建楼及选建筑地点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历史因素分析。我对中国历史悠久的建筑传统做了深入的学习研究,并运用它设计了香港城市大学的邵逸夫创意媒体中心。

  风水讲的是房子与水及景观如何建立关联——如何为建筑物定方位。这是所有建筑师都要了解与尊重的。这也正是2000年前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想要了解的事情。他讨论了一些微妙神秘的东西,认为留心事情的各种征兆与自然现象,像鸟如何飞、风与光线如何移动,都非常重要。他建议建筑师要精研鸟的飞行,因为研究鸟的飞行模式能知地上发生之事。所有的东西彼此之间都有关联。这次设计,我与一位风水大师共事,学到了很多东西,也看到很多说法有实证基础。

  从香港到上海、北京,高楼变得日益密集,如何使生活质量不受居住密度影响?

  丹尼尔·里伯斯金:在现代社会,高密度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无可避免,但是多多关注数以百计的二、三线城市的需求非常关键。因为这些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只有大力推进社会文化发展,才能使城市居民产生向心力。

  若想要人们真正接受高密度的居住环境,就必须把握该地的历史使命,使用新形式的空间采光、材料及技术来重塑“居住艺术”。我认为,设计的关键是以人为本,运用于适用的范围之内以及基于强烈的意愿之上。很遗憾的是,这种想法在当今对高密度生活环境的设计中被忽略了。多顾及街道上的行人,增加公共场所的面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亲近,都能平衡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大工地,“国际化建筑”越来越多。这是好事吗?

  丹尼尔·里伯斯金:全球化正主导着中国和世界。在这种大环境下,面对不断崛起却毫无特色的楼房,必须重新找回身份标识。

  从一个城市来说,是保持建筑规划的和谐整体更重要,还是有一些地标性的、抢眼的建筑更重要?

  丹尼尔·里伯斯金:城市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它过去的复杂历史事实。城市既是新想法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将传统和承袭在过程中打破。城市似乎既有历史秩序,又是突如其来的骚乱的牺牲者。

  规划和建筑设计密不可分,就好比抽象和具体的关系。问题的关键不是楼有多高,而是人类意愿有多强烈。所以必须创造出可以体现居住者个性的智能居住空间,而非“机械环境”。

  武汉并非试验场

  几年前参观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印象最深刻的是博物馆的玻璃屋顶。本应是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所在的地方,出现的是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金木缝隙间,天光洒下掩映古物,恍如时空隧道。

  与贝聿铭一样,丹尼尔·里伯斯金也是明星建筑师,同样对光线的呈现有独到认识。

  在柏林犹太博物馆,他设计了一个“大屠杀之虚空间”,高高的天花板上有一处裂缝,角度很奇特,根本看不到,但是光线会透进来,反射在水泥墙面和地板上。这个博物馆开张之前就吸引了35万名参观者。

  纽约世贸中心重建,他设计了一个独特的广场,称为“光之楔”:这个公共空间将由两道光线来界定,第一道光将在每年9月11日世贸北塔被撞的时间亮起,第二道光线会标示出第二座塔崩塌的地点。他竞标时的发言让许多纽约人听得流泪。后来,一个不认识的人找到他,说:“我不敢相信你想到了‘光之楔’。我太太当时在世贸大厦1号楼104层,我很确定,她跳了下来。我想要相信,她最后看到的东西是阳光。”

  近十来年,快速发展的中国迎来了大批世界级明星建筑师。贝聿铭来得较早,里伯斯金较晚。他们在中国这块需要创意的巨大画布上,陆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除了对“光”的认识,两人还有一点相通:对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非常在意。

  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与旧馆没有痕迹地融为一体;就像他设计罗浮宫旁的玻璃金字塔,虽然也是新旧对话,但充满东方式的沉稳。

  里伯斯金之前的作品我们无法亲睹,但他善用的充满戏剧性的建筑形式曾让一些人担心:他会如何处理张之洞与近代工业博物馆跟周边环境的关系,会不会出现一座与城市融合不了的地标式建筑?

  里伯斯金尽力在打消人们的疑虑,他也反复强调自己的理念——“建筑并非只是有趣的形式,而是应该与当地的环境相融合”,“关键是要倾听来自这个城市的秘密之音”,并在张之洞博物馆上使用了具有武汉特色的建筑形式。

  这些举措让人看到,这位美国来的明星建筑师不像是把武汉当作了一个试验场,而是对他作品所在的城市显示出了充分的尊重。

作者:未知 点击:1286次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标签:丹尼尔·里伯斯金:应用现代的手法重建圆明园
* 由于无法获得联系方式等原因,本网使用的文字及图片的作品报酬未能及时支付,在此深表歉意,请《丹尼尔·里伯斯金:应用现代的手法重建圆明园》相关权利人与机电之家网取得联系。
关于“丹尼尔·里伯斯金:应用现代的手法重建圆明园”的更多资讯

电子样本

低噪音变频发电机组
:张利敏
:18996474224
:重庆贝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个人求购

彭先生 【求购】  石笼网  2024-8-22
陈丽 【求购】  防爆电磁阀  2024-8-22
杨经理 【求购】  勘察表  2024-8-22
陆生 【求购】  蒸汽发生器  2024-8-21
 【求购】  蜂鸣器  2024-8-21
 【求购】  西门子电源...  2024-8-21
刘经理 【求购】  切割机配件  2024-8-21
 【求购】  热源泵  2024-8-21
VIP公司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