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要素是文化产品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动力。没有精神,人类与动物无别;没有精神,文化产品就只是产品而无文化。文化产品传播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提供信息和娱乐,形成群体认同并影响文化行为,如图书、杂志、多媒体产品、软件、录音带、电影、录像带、视听节目、手工艺品和时装、雕塑等,都可称为文化产品;或进入市场,则可称为文化商品,人们购买这些文化商品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获得精神享受,提升幸福感。文化产品是个性化的,是作者创作出的“这一个”,但优秀的文化产品同时也能愉悦他人,为他人带去精神价值。
文化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精神素质,在更高的价值层面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在精神层面,存在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即对真善美的共同信仰和追求。不论哪一国的文化产品,不论哪一个时代的文化产品,只要表达了真善美的人与事,就具有了人类共同性,就具有了世界共同价值观。
能让世界“读懂中国”的文化产品,在具备世界文化产品共性的同时,也应该具备一些特质。
以情动人。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可以化解社会人的价值观差异和意识形态差异,消解人的政治偏见,提升人的生活品质。这是文化产品能够促进民心相通的主要原因。我们要让文化产品自己说话,让文化产品中的人与读者或观众或听众对话,共同谈谈柴米油盐酱醋茶,谈谈子女教育,谈谈食品安全,谈谈音乐美术,谈谈春暖花开,秋霜逼人;也可以谈谈全人类普遍关注的和平发展、生态保护、国际维和、民族和谐,让世界了解中国对世界治理的认识和态度,从中看到当代普通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同样追求和平、幸福,同样追求真理、自由,同样赞美善良、正直,同样向往美好、纯洁,这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没有中外之分,东西方之分,这样就容易获得共鸣。
文化产品如盐入水,要有个融化过程,所以我们要有耐心,不要期待“一见钟情”式的文化交流,而是要相信“日久生情”。这是文化产品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也是文化产品特殊的传播方式和感染方式。
传播时代,沉默不是金。桃李不言,可能就会成为烂桃烂李,这是传播时代的自然规律。自己有好的文化产品,不讲出去,让更多人分享,获得美感,实际上是对文化的不负责,也是对人类不负责。换个角度讲,假设传播场域是固定的,若你有美的文化产品却不传播,那么空间就会被别的文化产品占据,若后者是假大空作品,你的沉默就等于“助纣为虐”。所以,中国优秀文化产品要主动走出去,有组织地走出去,政府和相关机构要从创作开始就着眼于走出去,甚至可以组织中外艺术家进行“命题作文”,选择符合人类审美需要的主题、人物、情节、表现形式,作品问世后则要联合中外机构、民间团体,围绕文化产品进行系列推介活动,“桃李千言”,不厌其烦,消除文化隔阂,实现文化互通。
文化产品无国界,无功利,有共情,因而相对容易沟通,容易交流,容易交志同道合的各国各地的朋友。文化作品源于社会生活百态,表现人情世故,小切口表现大主题,小故事反映大时代,感性、具体,可最大限度展示日常中国形象,日常中国内涵,从而展现的中国形象真实、可信、可爱,“美”“善”一体,可感可触可亲,更容易走进世界,为世界所认知、所接受、所尊敬。
文化产品要有故事性。我们要增强中国文化产品的内涵,坚持民族艺术形式与异域艺术形式相统一,讲事实,摆道理,通情感,既坚持传统,又开放、包容,在坚持各自价值观基础上实现共同价值观的共融共通,尤其是尊重z世代、ai世代年轻人的欣赏习惯和交流方式,以更“酷炫”的中国风格、人类情感打通中外,共建文化艺术长廊,让中国文化产品与世界各国文化产品平等展览,请世界人民平等欣赏、各取所需,共享美好。
中国文化产品丰富多彩,历史性、当代性均具,但在向世界传播时,我们不能因为中国文化的丰富而沾沾自喜,甚至产生文化优越感,在外国人面前“炫富”“摆阔”,在情绪上刺激人,激发别人的反感;也不能因为中国文化产品的形式传统和内容复杂而束手无策,甚至自卑;更不能因为中国文化传播因为受到误解或抹黑或抵制就灰心丧气,裹足不前,而是要始终理直气壮但心平气和地将中国文化产品介绍出去,翻译出去,传播出去,融入进去,如春风化雨,成为世界人类生活中不自觉的美好存在。
(作者孙宜学为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
链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机电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JDZJ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