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之家 > 机电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科技引领制度护航 沪市产业链“拾级而上”

科技创新的“硬实力”与制度供给的“软动力”,共同搭建起沪市公司自身稳步前行、引领产业链跃升发展的新台阶。拾级而上,相关领域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与核心装备自主可控进程不断取得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含金量”的同时,沪市公司的“含绿量”亦在持续提升。

2023年前三季度,沪市公司合计研发投入近5853亿元,同比增长超7%。以去年全年数据计,沪市公司研发投入合计近9600亿元,占到全国研发经费的31%。与此同时,并购重组、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一系列丰沛的制度供给,也为沪市公司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选可用的“工具箱”。

颇为亮眼的是,除了发挥好国民经济“压舱石”的作用,沪市央国企还越来越多地承担起行业升级“源动力”的角色。今年前三季度,沪市央国企合计研发投入超3413亿元,同比增幅近8个百分点。三季报沪市研发金额前10的公司中,9家为央企、1家为地方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幅超100%的78家公司中,央企国企有42家。

科技引领:研发积蓄势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越来越多的沪市公司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为企业自身和产业链的升级发展深度蓄能。

以三大运营商为典型,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持续深入5g、算力网络、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重要领域研发,推动我国信息通信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今年1-9月,3家公司累计投入研发费用267.5亿元、同比增长23.8%,近三年研发费用复合增长率达41.3%。目前,三大运营商已累计牵头数百个5g国际标准、百余个国内外算力网络标准,自主研发云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发布多项人工智能通用、专用大模型。

汽车行业,沪市公司加快构建以新能源汽车为牵引的产业链升级新生态。上汽集团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终端交付量达68.3万辆,并自今年1月以来始终保持逐月环比连涨。再如,广汽集团投资450亿元造智能制造、汽车小镇、创客区三大核心片区,加快自主新能源品牌广汽埃安产能建设,目前已实现年产20万新能源车产能。

沪市公司还在通过科技创新助力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以中国中铁为代表,公司经过20多年持续探索,推动我国盾构机完成从蹒跚学步到向前掘进,再到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逆袭”。无独有偶,万华化学打破了adi跨国公司长达70年垄断,成为全球第2家掌握尼龙12全产业链制造技术的企业。

科创板公司则凭借突出的“硬科技”实力,助力产业关键技术突破与实现核心装备自主可控。2023年前三季度,科创板企业研发投入合计达959.07亿元,同比增长26%,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中位数达13%。近6成科创板公司的核心产品或技术正在相关领域推动实现进口替代。

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轨道交通控制系统龙头企业中国通号,高速铁路控制系统核心产品及服务覆盖总中标里程全球第一。时代电气成功研发了“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牵引变流系统,连续九年在该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绿色注能:产业升级蝶变

数据显示,2022年,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沪市公司数量从2018年的不足800家增长至1000余家,创下历史新高;超1300家沪市公司披露建立环保机制,环境保护相关资金投入近1500亿元;超1500家沪市公司采取减碳措施,减少排放二氧化碳当量超8亿吨。

可以看到,石油、煤炭、电力、钢铁、建筑等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产业链链主,正不断引领产业升级蝶变。绿色发展路上,一方面,它们通过推动传统产业升链,加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发展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助力新兴产业建链,让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利用水平、产业竞争力迈上新台阶。

在节能降耗、减污控排方面,沪市钢铁、煤炭、电力公司着力处理好安全性、经济性、清洁性的关系。如中国神华与华为公司协同攻关,发布“煤矿鸿蒙操作系统”,促成国产操作系统首次工业化应用;并率先实现燃煤发电机组100%脱硫脱硝、常规煤电机组100%超低排放。另如,平高电气研发的126千伏无氟环保gis使用二氧化碳气体作为绝缘介质,可使温室效应指标缩减99.99%以上;145千伏真空断路器使用纯氮气作为绝缘介质,可实现温室气体零使用。

作为传统能源企业,“三桶油”在稳油的基础上,加大能源产品的多元供应。如中国石油持续推进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在川南地区建成我国首个“万亿储量、百亿产量”页岩气区。中国石化也在大力推进传统业务转型升级,公司2022年天然气产量较2015年相比增长70%。中国海油主要聚焦海上风电业务,大力实施“岸电入海”“绿电入海”。上半年,公司推动的世界首个半潜式“双百”深远海浮式风电项目在南海文昌油田成功并网发电。主力生产设施“海油观澜号”装机容量7.25兆瓦,预计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2万吨。

受益于新能源格局加速布局,沪市公司从上中游光伏设备、到下游光伏发电企业,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全覆盖”。沪市主要光伏发电公司2022年合计完成发电量约5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带动全产业链业绩攀升。

今年上半年,隆基绿能启动了“绿色可持续供应链共建行动”,全系列硅片产品和主流组件产品均通过了法国ecs碳足迹认证。通威股份上半年销售高效太阳能电池35.87gw,可用于每年生产清洁能源电力497亿度,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约1500万吨。

制度护航:释放创新活力

扎根资本市场的沃土,沪市公司通过产业化专业化整合,借助各类释放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产业链跃升的关键进程。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越来越多的沪市公司通过战略重组、专业整合打造更加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带动产业链加速发展。统计显示,2022年以来,沪市披露重组方案87单,实际完成64单,交易金额超3300亿元。以打造产业链引领力和竞争力为核心的产业类并购已经成为主流。

今年年初,长江电力完成了对云川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斥资804.84亿元收购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的投资运营主体,让公司的总装机容量大幅增加近58%,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水力发电行业的地位。

在国防军工领域,中航电子换股吸收合并中航机电,交易规模超过480亿元,通过将航空电子板块和机电板块的有序整合,打造航空工业集团的机载业务整体上市平台,提升了存续企业在航空工业机载系统的综合实力。

并购重组也为央企集团内减少同质化竞争,减少重复投资建设,打造业务板块强平台提供了条件。如中国动力通过重组将集团下属柴油机动力业务进行统一整合,合计交易金额225亿元,在解决同业竞争的同时,进一步巩固了公司行业龙头地位。

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制度安排的供给,则为沪市公司引领产业链跃升提供了“软动力”。2020年以来,沪市有892家公司推出1214次股权激励方案。其中,科创板共361家公司推出了523单股权激励,板块覆盖度达64%,激励董事、高管、核心技术人员、核心业务人员合计9.5万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央企的股权激励积极性提升显著。2020-2022年,沪市央企共推出股权激励方案57单,较此前三年(2017-2019)的33单数量明显增加。

通过股权激励等机制的优化,进一步实现企业与核心骨干利益的绑定,激发其创新创业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公司也在里面尝到“甜头”,进一步拓展机制优化的幅度和范围。

以国电南瑞为例,公司在推出2期股权激励方案的基础上,做深做实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在下属单位推出股权激励、超额利润分享计划等灵活机制。公司业绩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林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机电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JDZJ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企业主营产品/
/阅读下一篇/

海关16条措施促加工贸易高质量发展 广东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172777文章数 15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非金属材料相关热点

非金属材料相关推荐

头条要闻

非金属材料要闻

非金属材料资讯

往期非金属材料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