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之家 > 机电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人大齐心发力 岑巩制种走出新“稻路”

近年来,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在省、州人大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一法一条例”为统领,汇聚资源,强优势、补短板,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为抓手,保护利用种质资源、规范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经营和管理行为,提高种子质量,着力打造“农业芯”,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聚焦立法:为制种提供保障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岑巩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为推进杂交水稻制种产业,近年来,省人大特别关注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从人大职能职责出发做好制种产业的立法、执法检查和监督等工作,为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和保障种子安全作出人大贡献。

2022年6月7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永英率调研组赴岑巩县开展《贵州省农作物种子条例(修订)》立法调研,在调研中发现,针对在制种基地发展过程中,存在破坏基地统一规划、插花地影响制种品质、土地流转价格不一等问题,为做优做强良种繁育基地,《条例(修订草案)》强化种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和保护,新增第二十七条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基地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环境保护;并新增第二十八条对严重制约基地可持续发展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务实条款,更加强调约束性,对危害、扰乱、破坏正常种子生产经营秩序的行为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同时,《条例(修订草案)》进一步完善法律责任,以强有力的法治手段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种业振兴。

全省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情况跟踪问效现场会,省人大农业农村委主任委员张美钧(右三)一行在兆丰种业公司视察。

执法检查:利剑守护“农业芯”

2023年3月,黔东南州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深入岑巩县对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贵州省农作物种子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条例”)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在岑巩县检查发现制种区存在“插花地”直接影响制种连片规模和品种纯度,并提出了加快整治“插花地”的执法检查意见,督促政府及职能部门整改落实。

执法检查意见下发后,县政府及农业部门高度重视,推行了“六个统一”,即:统一产业规划部署、统一土地流转使用、统一基地建设管理、统一技术服务保障、统一种子加工包装、统一育种研发推广。科学编制《岑巩县国家级水稻制种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基地规划(2023-2025)》,集中打造以注溪镇周坪水稻制种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为核心,龙江河沿岸、岑江公路沿线为两翼的“一核两翼”水稻制种发展格局,选定制种图斑1250个、面积4.45万亩,统一流转土地3.74万亩,投入各类涉农资金9570余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10个、建设面积6.38万亩,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26家,建成10个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和符合“五化”标准的水稻制种基地,构建形成“育繁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8月18日,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组织在岑巩县召开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情况跟踪问效现场会,重点跟踪问效“插花田”的整治成效,既有利于促进“一法一条例”贯彻实施,又促进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

全省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情况跟踪问效现场会,各级人大代表在水稻制种基地开展视察。

参会人员观摩了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杂交水稻种子检测中心、观看了岑巩县种业发展宣传片,参观贵州兆丰农科院及工厂化育秧中心和周坪村小堡种子烘烤分中心,还观摩了思旸镇磨寨村新寨制种基地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随后又观摩了岑巩县种业加工中心。听取了县人民政府负责人关于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工作情况汇报。

通过观摩和听取汇报后,参会人员对岑巩县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取得的成效表示认可,特别是通过人大跟踪问效对制种区域“插花地”的有效治理取得的成功经验赞赏有加。

在现场会上,针对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还存在监管水平有待加强、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五化”( 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要不断提高种子执法监管水平和能力,要持续加大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投入,要抓好种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意见和建议,要求进一步整改落实。

代表行动:“小种子”成“大产业”

说起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谁都会想起一个人来,他就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红四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陈文彪。

47年前,岑巩县推行杂交水稻种植,群众持怀疑态度都不敢种,陈文彪把自家的责任田当成试验田,实现亩产稻谷600公斤,比本地稻最多产300公斤,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县杂交水稻种植得到全面推广。1987年秋,陈文彪历经3年的研究,培育出了适合本地发展的杂交水稻种子。1991年,他被县农业局聘请为杂交水稻制种辅导员,负责指导注溪乡哨坪村100余户200余亩种子生产,当年共收种子4万余公斤,亩产200余公斤。通过优化品种,2006年全县制种面积增加到1.3万余亩,种子收购突破500余万公斤,最高亩产达450公斤。种子远销湖南、安徽、江西、广西等4省区。同时,借助湖南隆平公司平台出口越南、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

2010年8月,陈文彪成立了贵州红四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公有制企业向私有化转型,全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猛增至4万余亩,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2013年8月,岑巩被农业部授予贵州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

在陈文彪的培养下,他的一批“徒弟”脱颖而出,目前已有20余名制种“土专家”先后到孟加拉、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传授杂稻制种技术。在他的“徒弟”中,最出色的是黔东南州十五届人大代表、贵州兆丰种业有限公司经理陈龙。

机械轰鸣,工人忙碌。走进贵州兆丰种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丰收的场景,这是岑巩县实施了杂交水种制种“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取得的成效。近年来,陈龙认真贯彻实施农作物种子“一法一条例”,大力推进制种“五化”建设,实现传统制种向智慧种业升级,他加强科企合作育种,在注溪镇周坪村、龙田镇代店村建立科研基地80余亩,贵州兆丰种业有限公司与贵州省水稻研究所合作选育的广8优35、广8优198两个品种已通过贵州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并成功取得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b证,实现了从传统代制向精加工的小包装自主品牌转变。

同时,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待衔接,岑巩县人大常委会号召各级人大代表开展“乡村振兴·人大代表在行动”,围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力,在岑巩大地掀起推进制种增收致富的热潮。

“今年我带动全村完成杂交水稻制种400亩,创产镇1500万元,既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又让群众实现土地流转和劳务增收。”近日,州十五届人大代表、岑巩县注溪镇六部屯村党支部书记伍婷高兴地说,她对发展杂交水稻产业信心满满。

而在凯本镇平芽村,采取村级发展、代表包片的方式,由镇人大代表、村党支部副主任刘泽金包片完成48.5亩,实现产值近10万元,带动73人就业增收。据凯本镇人大主席姚路介绍:“全镇有7名人大代表参与制种产业,完成种植面积652亩、产量5.14万公斤、创产值104.7万元,带动就业增收963人。”

在陈文彪、陈龙等人大代表的带动下,今年全县有120名各级人大代表带动群众发展杂交水制种,为群众协调资金500余万元,解决各类困难50余件,在全县发展水稻制种面积3.81万亩,覆盖10个乡镇80余个村1200户5000人,其中脱贫户200户800人。同时,还幅射带动天柱、三穗、松桃、玉屏等周边县完成制种面积1.5万亩,预计制种累计创产值达3亿元。通过各级人大齐发力,岑巩制种走出新“稻路”。(供稿:岑巩县人大常委会 张能秋 杨通慧)

近年来,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在省、州人大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一法一条例”为统领,汇聚资源,强优势、补短板,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为抓手,保护利用种质资源、规范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经营和管理行为,提高种子质量,着力打造“农业芯”,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聚焦立法:为制种提供保障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岑巩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为推进杂交水稻制种产业,近年来,省人大特别关注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从人大职能职责出发做好制种产业的立法、执法检查和监督等工作,为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和保障种子安全作出人大贡献。

2022年6月7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永英率调研组赴岑巩县开展《贵州省农作物种子条例(修订)》立法调研,在调研中发现,针对在制种基地发展过程中,存在破坏基地统一规划、插花地影响制种品质、土地流转价格不一等问题,为做优做强良种繁育基地,《条例(修订草案)》强化种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和保护,新增第二十七条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基地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环境保护;并新增第二十八条对严重制约基地可持续发展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务实条款,更加强调约束性,对危害、扰乱、破坏正常种子生产经营秩序的行为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同时,《条例(修订草案)》进一步完善法律责任,以强有力的法治手段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种业振兴。

全省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情况跟踪问效现场会,省人大农业农村委主任委员张美钧(右三)一行在兆丰种业公司视察。

执法检查:利剑守护“农业芯”

2023年3月,黔东南州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深入岑巩县对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贵州省农作物种子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条例”)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在岑巩县检查发现制种区存在“插花地”直接影响制种连片规模和品种纯度,并提出了加快整治“插花地”的执法检查意见,督促政府及职能部门整改落实。

执法检查意见下发后,县政府及农业部门高度重视,推行了“六个统一”,即:统一产业规划部署、统一土地流转使用、统一基地建设管理、统一技术服务保障、统一种子加工包装、统一育种研发推广。科学编制《岑巩县国家级水稻制种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基地规划(2023-2025)》,集中打造以注溪镇周坪水稻制种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为核心,龙江河沿岸、岑江公路沿线为两翼的“一核两翼”水稻制种发展格局,选定制种图斑1250个、面积4.45万亩,统一流转土地3.74万亩,投入各类涉农资金9570余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10个、建设面积6.38万亩,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26家,建成10个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和符合“五化”标准的水稻制种基地,构建形成“育繁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8月18日,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组织在岑巩县召开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情况跟踪问效现场会,重点跟踪问效“插花田”的整治成效,既有利于促进“一法一条例”贯彻实施,又促进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

全省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情况跟踪问效现场会,各级人大代表在水稻制种基地开展视察。

参会人员观摩了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杂交水稻种子检测中心、观看了岑巩县种业发展宣传片,参观贵州兆丰农科院及工厂化育秧中心和周坪村小堡种子烘烤分中心,还观摩了思旸镇磨寨村新寨制种基地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随后又观摩了岑巩县种业加工中心。听取了县人民政府负责人关于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工作情况汇报。

通过观摩和听取汇报后,参会人员对岑巩县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取得的成效表示认可,特别是通过人大跟踪问效对制种区域“插花地”的有效治理取得的成功经验赞赏有加。

在现场会上,针对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还存在监管水平有待加强、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五化”( 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要不断提高种子执法监管水平和能力,要持续加大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投入,要抓好种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意见和建议,要求进一步整改落实。

代表行动:“小种子”成“大产业”

说起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谁都会想起一个人来,他就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红四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陈文彪。

47年前,岑巩县推行杂交水稻种植,群众持怀疑态度都不敢种,陈文彪把自家的责任田当成试验田,实现亩产稻谷600公斤,比本地稻最多产300公斤,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县杂交水稻种植得到全面推广。1987年秋,陈文彪历经3年的研究,培育出了适合本地发展的杂交水稻种子。1991年,他被县农业局聘请为杂交水稻制种辅导员,负责指导注溪乡哨坪村100余户200余亩种子生产,当年共收种子4万余公斤,亩产200余公斤。通过优化品种,2006年全县制种面积增加到1.3万余亩,种子收购突破500余万公斤,最高亩产达450公斤。种子远销湖南、安徽、江西、广西等4省区。同时,借助湖南隆平公司平台出口越南、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

2010年8月,陈文彪成立了贵州红四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公有制企业向私有化转型,全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猛增至4万余亩,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2013年8月,岑巩被农业部授予贵州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

在陈文彪的培养下,他的一批“徒弟”脱颖而出,目前已有20余名制种“土专家”先后到孟加拉、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传授杂稻制种技术。在他的“徒弟”中,最出色的是黔东南州十五届人大代表、贵州兆丰种业有限公司经理陈龙。

机械轰鸣,工人忙碌。走进贵州兆丰种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丰收的场景,这是岑巩县实施了杂交水种制种“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取得的成效。近年来,陈龙认真贯彻实施农作物种子“一法一条例”,大力推进制种“五化”建设,实现传统制种向智慧种业升级,他加强科企合作育种,在注溪镇周坪村、龙田镇代店村建立科研基地80余亩,贵州兆丰种业有限公司与贵州省水稻研究所合作选育的广8优35、广8优198两个品种已通过贵州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并成功取得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b证,实现了从传统代制向精加工的小包装自主品牌转变。

同时,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待衔接,岑巩县人大常委会号召各级人大代表开展“乡村振兴·人大代表在行动”,围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力,在岑巩大地掀起推进制种增收致富的热潮。

“今年我带动全村完成杂交水稻制种400亩,创产镇1500万元,既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又让群众实现土地流转和劳务增收。”近日,州十五届人大代表、岑巩县注溪镇六部屯村党支部书记伍婷高兴地说,她对发展杂交水稻产业信心满满。

而在凯本镇平芽村,采取村级发展、代表包片的方式,由镇人大代表、村党支部副主任刘泽金包片完成48.5亩,实现产值近10万元,带动73人就业增收。据凯本镇人大主席姚路介绍:“全镇有7名人大代表参与制种产业,完成种植面积652亩、产量5.14万公斤、创产值104.7万元,带动就业增收963人。”

在陈文彪、陈龙等人大代表的带动下,今年全县有120名各级人大代表带动群众发展杂交水制种,为群众协调资金500余万元,解决各类困难50余件,在全县发展水稻制种面积3.81万亩,覆盖10个乡镇80余个村1200户5000人,其中脱贫户200户800人。同时,还幅射带动天柱、三穗、松桃、玉屏等周边县完成制种面积1.5万亩,预计制种累计创产值达3亿元。通过各级人大齐发力,岑巩制种走出新“稻路”。(供稿:岑巩县人大常委会 张能秋 杨通慧)

近年来,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在省、州人大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一法一条例”为统领,汇聚资源,强优势、补短板,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为抓手,保护利用种质资源、规范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经营和管理行为,提高种子质量,着力打造“农业芯”,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聚焦立法:为制种提供保障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岑巩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为推进杂交水稻制种产业,近年来,省人大特别关注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从人大职能职责出发做好制种产业的立法、执法检查和监督等工作,为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和保障种子安全作出人大贡献。

2022年6月7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永英率调研组赴岑巩县开展《贵州省农作物种子条例(修订)》立法调研,在调研中发现,针对在制种基地发展过程中,存在破坏基地统一规划、插花地影响制种品质、土地流转价格不一等问题,为做优做强良种繁育基地,《条例(修订草案)》强化种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和保护,新增第二十七条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基地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环境保护;并新增第二十八条对严重制约基地可持续发展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务实条款,更加强调约束性,对危害、扰乱、破坏正常种子生产经营秩序的行为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同时,《条例(修订草案)》进一步完善法律责任,以强有力的法治手段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种业振兴。

全省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情况跟踪问效现场会,省人大农业农村委主任委员张美钧(右三)一行在兆丰种业公司视察。

执法检查:利剑守护“农业芯”

2023年3月,黔东南州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深入岑巩县对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贵州省农作物种子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条例”)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在岑巩县检查发现制种区存在“插花地”直接影响制种连片规模和品种纯度,并提出了加快整治“插花地”的执法检查意见,督促政府及职能部门整改落实。

执法检查意见下发后,县政府及农业部门高度重视,推行了“六个统一”,即:统一产业规划部署、统一土地流转使用、统一基地建设管理、统一技术服务保障、统一种子加工包装、统一育种研发推广。科学编制《岑巩县国家级水稻制种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基地规划(2023-2025)》,集中打造以注溪镇周坪水稻制种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为核心,龙江河沿岸、岑江公路沿线为两翼的“一核两翼”水稻制种发展格局,选定制种图斑1250个、面积4.45万亩,统一流转土地3.74万亩,投入各类涉农资金9570余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10个、建设面积6.38万亩,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26家,建成10个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和符合“五化”标准的水稻制种基地,构建形成“育繁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8月18日,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组织在岑巩县召开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情况跟踪问效现场会,重点跟踪问效“插花田”的整治成效,既有利于促进“一法一条例”贯彻实施,又促进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

全省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情况跟踪问效现场会,各级人大代表在水稻制种基地开展视察。

参会人员观摩了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杂交水稻种子检测中心、观看了岑巩县种业发展宣传片,参观贵州兆丰农科院及工厂化育秧中心和周坪村小堡种子烘烤分中心,还观摩了思旸镇磨寨村新寨制种基地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随后又观摩了岑巩县种业加工中心。听取了县人民政府负责人关于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工作情况汇报。

通过观摩和听取汇报后,参会人员对岑巩县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取得的成效表示认可,特别是通过人大跟踪问效对制种区域“插花地”的有效治理取得的成功经验赞赏有加。

在现场会上,针对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还存在监管水平有待加强、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五化”( 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要不断提高种子执法监管水平和能力,要持续加大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投入,要抓好种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意见和建议,要求进一步整改落实。

代表行动:“小种子”成“大产业”

说起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谁都会想起一个人来,他就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红四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陈文彪。

47年前,岑巩县推行杂交水稻种植,群众持怀疑态度都不敢种,陈文彪把自家的责任田当成试验田,实现亩产稻谷600公斤,比本地稻最多产300公斤,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县杂交水稻种植得到全面推广。1987年秋,陈文彪历经3年的研究,培育出了适合本地发展的杂交水稻种子。1991年,他被县农业局聘请为杂交水稻制种辅导员,负责指导注溪乡哨坪村100余户200余亩种子生产,当年共收种子4万余公斤,亩产200余公斤。通过优化品种,2006年全县制种面积增加到1.3万余亩,种子收购突破500余万公斤,最高亩产达450公斤。种子远销湖南、安徽、江西、广西等4省区。同时,借助湖南隆平公司平台出口越南、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

2010年8月,陈文彪成立了贵州红四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公有制企业向私有化转型,全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猛增至4万余亩,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2013年8月,岑巩被农业部授予贵州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

在陈文彪的培养下,他的一批“徒弟”脱颖而出,目前已有20余名制种“土专家”先后到孟加拉、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传授杂稻制种技术。在他的“徒弟”中,最出色的是黔东南州十五届人大代表、贵州兆丰种业有限公司经理陈龙。

机械轰鸣,工人忙碌。走进贵州兆丰种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丰收的场景,这是岑巩县实施了杂交水种制种“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取得的成效。近年来,陈龙认真贯彻实施农作物种子“一法一条例”,大力推进制种“五化”建设,实现传统制种向智慧种业升级,他加强科企合作育种,在注溪镇周坪村、龙田镇代店村建立科研基地80余亩,贵州兆丰种业有限公司与贵州省水稻研究所合作选育的广8优35、广8优198两个品种已通过贵州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并成功取得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b证,实现了从传统代制向精加工的小包装自主品牌转变。

同时,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待衔接,岑巩县人大常委会号召各级人大代表开展“乡村振兴·人大代表在行动”,围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力,在岑巩大地掀起推进制种增收致富的热潮。

“今年我带动全村完成杂交水稻制种400亩,创产镇1500万元,既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又让群众实现土地流转和劳务增收。”近日,州十五届人大代表、岑巩县注溪镇六部屯村党支部书记伍婷高兴地说,她对发展杂交水稻产业信心满满。

而在凯本镇平芽村,采取村级发展、代表包片的方式,由镇人大代表、村党支部副主任刘泽金包片完成48.5亩,实现产值近10万元,带动73人就业增收。据凯本镇人大主席姚路介绍:“全镇有7名人大代表参与制种产业,完成种植面积652亩、产量5.14万公斤、创产值104.7万元,带动就业增收963人。”

在陈文彪、陈龙等人大代表的带动下,今年全县有120名各级人大代表带动群众发展杂交水制种,为群众协调资金500余万元,解决各类困难50余件,在全县发展水稻制种面积3.81万亩,覆盖10个乡镇80余个村1200户5000人,其中脱贫户200户800人。同时,还幅射带动天柱、三穗、松桃、玉屏等周边县完成制种面积1.5万亩,预计制种累计创产值达3亿元。通过各级人大齐发力,岑巩制种走出新“稻路”。(供稿:岑巩县人大常委会 张能秋 杨通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机电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JDZJ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企业主营产品/
/阅读下一篇/

商务局:常州全力打造德国企业集聚新高地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172777文章数 15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非金属材料相关热点

非金属材料相关推荐

头条要闻

非金属材料要闻

非金属材料资讯

往期非金属材料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