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4日,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苏州大学承办的江苏省社科界第十六届学术大会“新文科建设与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专场在苏州召开。来自国内30多所高校的200余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富有学理性、创新性、前瞻性的讨论,为新文科建设的时代内涵、发展模式和探索路径提供宝贵的智慧资源。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百精,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江苏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党组副书记丁晓昌,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方延明应邀作大会主旨报告。本次大会特设“新文科建设与交叉学科创新发展院长论坛”,11位知名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先后发表主题演讲。与会专家聚焦新文科建设的理论热点和前沿问题,对新文科建设的学科定位、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等提出真知灼见,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强化价值引领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与会专家围绕强化价值引领、促进教育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主题,为努力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文科人才进行深入研讨,积极建言献策。
新文科建设首先应强化价值引领,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是开展新文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前提。胡百精以中国人民大学的探索与经验为例,从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展开新文科建设的理论思考。在价值预设上,新文科将文科人才培养和知识生产规律同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一体贯通,实现价值重构;在认识论框架上,新文科将文理、文工边界敞开,连接学科主体性与多元学科生态,实现理念重构;在方法论选择上,新文科将人文社科知识体系与教学体系整合建构,融通立德树人与学术创造,实现路径重构。方延明深入分析新文科建设的内核、亚内核和外延层结构,建议新文科建设要做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外来文化,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正确价值观引领下,根据行业建设与发展需求,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有效模式。李本乾结合上海交通大学的改革创新实践,总结提炼新文科人才培养方案。在价值观上,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课程、融入实践、融入网络,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在培育措施上,建立三大育人机制、八项育人工程,走问题导向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育人路径,实现梯形人才目标,为国家战略服务。复旦大学张涛甫指出,应从价值维度、知识维度和能力维度三方面培养新闻传播新型人才。在价值层面,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本价值观与新闻传播专业伦理价值相结合;在知识层面,告别过去追逐流量化知识,提升知识硬度与强度;在能力层面,培养专业核心能力。数字化人才是新文科建设的主力军。北京大学陈刚以北京大学自2015年开始实行的“数据+实战”新型教学探索为例,提出当今数字化新技术的发展,要求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领域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强化四项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与数据技术匹配的内容生产能力、应用不断更新迭代的技术能力和批判研究能力。厦门大学余清楚认为,新文科建设需培养全媒体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实践型人才,以及具有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四力”人才。
教育机制改革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丁晓昌提出三种改革方案:一是开展跨学科联合学位培养,二是探索以多学科集群为基础的现代书院制度或其他超学科平台,三是对传统文科做加法,从而打造覆盖全部学科门类、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国范式。浙江大学韦路强调,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应通过学科体系建构、专业体系重构、课程再造、合作模式创新等抓手,全面改革育人机制,实现“本土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武汉大学强月新认为,新闻传播学科的意识形态性、实践性、交叉性等独特属性,使得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需要以协同育人为方法论,在具体操作上,则要坚持多元协同、跨界交叉和多维递进。
创新学科交叉融合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特质是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以交叉融合赋能文科的自我更新和革命。与会专家以“大传播”理念分享了新闻传播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数智化转型与重塑、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等层面的实践探索,为新文科建设贡献专业经验与在地智慧。
新文科建设要求一种新的、不同以往的学科交叉融合模式。华中科技大学张明新认为,新文科建设就是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的交叉融合,并从支柱方向、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四个方面分享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交叉融合的基本构想和建设实践。南京大学张红军以该校新闻传播学院为例,提出新文科建设应以问题意识为本,学科交叉为树,人才培养为要,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发展,促进文科发展的与时俱进与中国式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张晓锋从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需要出发,提出三“跨”、四“融”的理念,其中三“跨”为跨学科拓展、跨媒介打通边界和人才培养跨领域合作,是出发点;四“融”为理念、生态、资源和方法的融合,是支撑手段。
创新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学科数智化转型以构建智能传播为特色的学科体系。暨南大学支庭荣认为,学科发展应与互联网相结合,要求新闻传播学科打开边界。突破边界的新闻传播学科的知识范畴包括三个圈层:一是本专业的核心层,二是包括文学法学经管等“大文科”在内的紧密层,三是吸纳工科的外围层。新文科建设,需要我们坚守核心层,扩大紧密层,拓展外围层。上海大学严三九分享了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体系的新文科建设实践:通过创建服务于上海战略的超大城市智能媒体传播创新平台、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智能媒体国际传播创新平台、服务于产业战略的智能广告会展传播平台,将智能传播平台打造成一个侧重融合和延伸第二课堂的人才培养平台。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周勇指出,要利用新文科建设的良好机遇促进新闻传播学科创新发展,锚定基础,固本创新,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最终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对接时代新问题
赋能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义是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本次新文科建设专场评出获奖论文27篇,其中一等奖9篇、二等奖18篇。大会另设三个分论坛,获奖论文作者分别就“新文科建设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数字传播与社会治理研究”和“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平台算法相关研究”三个主题进行了充分的研讨与热烈的交流,重点探讨技术赋能、知识重构、伦理价值等新文科建设相关问题,为新文科建设的理念方法和发展路径提供新方向、新思路、新视野,赋能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关于知识重构议题。南京师范大学石慧提出,新的知识史研究不同于传统知识史研究中对主流精英、整体性、连续性知识的观照,应当面向形式、断裂、边缘、日常四个层面,以一种新的眼光和视野来阅读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语境中生产的知识文本,开辟新的阐释空间和思考框架。南京大学陈雅通过分析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在当前背景下进行学科建设,需要更新认知观念,树立学科自信,重构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加大国际融合,传播中国声音,突出中国特色。
关于伦理价值探讨。南京师范大学路媛从逻辑起点、过程和结果三方面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学理命题。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郑毅认为,在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客体在虚拟与现实矛盾、自由与规则矛盾、聚合与零散矛盾以及合作与博弈矛盾等四个方面发生了深刻转变。
关于时代契机与技术赋能。南京工业大学张安华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播活动进行了系统梳理,期冀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建立一种崭新的、有价值的研究范式。南京艺术学院魏佳提出大数据时代大众的媒介知觉涵盖三个方面:后真相泛滥培养“认知与思辨”的悟觉、信息碎片化养成“质疑与评估”的嗅觉、智能算法促成“自控与协作”的醒觉等一体化认知。苏州大学王国燕认为,计算人文艺术研究前景光明,但目前仍处在发展初期,还存在一些争论,如技术粗而结论浅的质疑、人文艺术可否量化的分歧以及对“技术决定论”和“后人类”未来的争议等。
(原文刊载于《新华日报》2023年04月18日第13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机电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JDZJ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